金刚经全文网

唐太宗、唐高宗为什么拒绝玄奘入住少林寺译经?

发布时间:2024-07-30 02:40:06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唐太宗、唐高宗为什么拒绝玄奘入住少林寺译经?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没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长安弘福寺。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

1962年,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大雁塔成为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显庆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次日,高宗回信拒绝。

玄奘《请入嵩岳表》(这个表字数略多,过于铺陈的内容我用省略号略过)

沙门玄奘言。名闻。菩提路远。……而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涂路遐遥。身力疲竭。顷年已来。更增衰弱。……无日不以此伤嗟。……天慈圣泽无宜久冒。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今已翻出六百余卷。……玄奘用此报国恩。……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絷意象之奔驰。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今承此州崇高少室。……实海内之名山。域中之神岳。……即后魏三藏菩提留支译经之处。实可依归以修禅观。……谨言。

唐高宗《答元奘请入少林寺翻经书》省表,知欲晦迹岩泉,追遁远而架往;讬虑禅寂,轨澄什以标今。仰挹风微,实所钦尚。朕业空学寡,靡究高深。然以浅识薄闻,未见其可。法师津梁三界,汲引四生,智皎心灯,定凝意水,非情尘之所翳,岂识浪之能惊。道德可居,何必太华叠岭;空寂可舍,岂独少室重峦?幸戢来言,勿复陈请。即市朝大隐,不独贵於昔贤;见闻宏益,更可珍於即代。 由玄奘表文可见,他想去少林寺有以下几个原因:年岁已高,身体衰病,确实想清静地休养一下。其实,玄奘一直在说自己连年奔走身体坏了,还总是生病,在之前很多奏表中,他都表达了回老家颐养天年的想法。还有一些表文透露了他还想探望一下俗家的亲人。总的来说,人到老年,身体条件下降了,思乡之情却愈发浓厚了。京中译经的任务已有成就,后继有人,也该退休了。这其实说的是,他厌倦了皇家百官的应酬法事之类,想安安静静地找个地方研究佛经而已,但这话又不能明说,只好说人老了,辞退职务回归山林也可以继续为皇帝祈福诵经云云。跟皇帝说了那么多客套话,就跟李密的陈情表一个道理,只不过这回的皇帝没准奏。玄奘还有未了的“学术心愿”,那就是“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想去了解一下禅宗。他选择少林寺,是因为少林寺是中土禅宗祖庭,嵩岳名山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好佛教氛围厚,正是个理想去处。

由唐高宗的敕文可见,皇帝不准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玄奘是著名大法师,“法师津梁三界,汲引四生”,皇帝还想着他用处很大。其实就是各种事情还想请这大法师坐镇。像武则天生了皇子,这种法事,请玄奘来做,不论是真信还是面子,都是皇帝愿意的。

只要有心,哪里都是好去处,挽留玄奘继续留在京城,没必要非要去嵩山。这话,说起来,是有点强词夺理;当然也可以说是有点禅宗意味,看空一切诸相,这是唐高宗面对玄奘寻禅的将计就计。唐高宗可能有点故意,故意不谈玄奘毕竟只是肉身凡胎,而用神佛的标准去要求玄奘要均等地对待不同处所。当然,这可能只是不想放走一个对自己有用的大法师的私心,事实上唐高宗对玄奘确实很照顾,还请医治病;皇帝可能自认为他有两全之策,但却高高在上不切实际,无法体察玄奘真正的需求。

唐太宗曾多次表明希望玄奘还俗从政,唐高宗也是这个意思。他们认为玄奘“见闻宏益,更可珍於即代”。意思就是玄奘游历那么多,如果从政治国,将会有很大的施展空间,即便不还俗,作为一个顾问,还是可以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给朝廷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以及策略。这俩皇帝,是本着举才治国的思想去挽留玄奘的,而且在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多次召见玄奘或者拜访玄奘问询国事。

最后还有一个文字中没有的原因,就是朝廷对佛教管控较严,对玄奘这种已成名的宗教领袖人物,总是控制的想法大于放任的想法。唐太宗崇尚文治,文治就是儒为主,老佛二家为辅弼,而且老还要先于佛,因为“老子是朕祖宗”(唐太宗之句)。

南北朝时期佛教经济影响帝国运行的那种情况,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了,所以宗教都是辅弼,处于朝廷监控之下。当然我们也不能说,玄奘一摆脱朝廷就自立山头,挟宗教威胁朝廷。这种事情可能会发生在欧洲,却无法发生在中国,如果一个宗教想获得更多利益,在中国显然是入朝交结经营发展。而对玄奘来说,既已是风烛残年唯愿静修,更不可能真的对政教之事过多参与了。有些持这种观点的人,对唐高宗和玄奘都是过度解读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