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花之缘 花与人③
发布时间:2024-01-12 02:40:16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千年苔树不成春,
谁信幽香似玉魂?
霁雪满林无月丽,
点灯吹角做黄昏。
——虚堂智愚禅师咏梅诗
禅师借有明空,托事寓理,以声色而显用的寓道诗,藉梅花以示佛理禅机。
佛教与花有很深的因缘。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散布坛场四周的称“散华”。
佛经里有许多与花相关的典故和用语,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开见佛、舌灿莲花、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百鸟衔花、梦幻空华、镜花水月、一花一世界、一花开五叶、莲华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无论是欣赏、供奉、祈福、赞颂或当作说法悟道的因缘,花和人们的生活可说是息息相关。佛陀时代著名的末利夫人,和末利花有密切的关系。她原名黄头,是摩诃男的婢女,由于她以饭食供养佛陀的功德,而脱离婢女身,成为波斯匿王的夫人。因为她曾看守末利(摩利迦)园,被称为末利夫人。
其它还有藏密始祖莲花生大士、貌美如花的莲华色比丘尼、佛陀前生的莲华王太子等,他们也是以花为名。
花不但美丽,令人赏心悦目,也常是祈福消灾时的用品。《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叙述南齐武帝之子晋安王萧子懋,从小即非常孝顺。他曾因母亲病重,请僧人为其母祈福。当他看到供在佛前的莲花经过三天仍然鲜丽不萎,便涕泣礼佛祈愿:“如果我母亲能痊愈,请佛力加持,让此莲花至法会结束都不凋谢。”果然七天法会圆满后,莲花不但如盛开般鲜红,茎部还冒出一些根须,他母亲也很快就复原了。
《那先比丘经》也记载有位四肢全无的小孩,费力取得一枝莲花献给佛陀,佛陀便告诉他的弟子:“这位没有手脚的孩子,经过九十一劫的轮回之后,再也不会堕入地狱道或畜生道、饿鬼道,他将生于天上。天上的寿命结束后,还会重新做人。”这也是因花而祈得福报的感应。
除了心花一瓣,代表无限诚意之外。人类更依花的生长环境及特质,给予不同的诠释,甚至拟人化。
宋朝诗人林逋喜爱梅花的孤傲清高、不同流俗,而“以梅为妻”,偕之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宋儒周敦颐的〈爱莲说〉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翫焉。”文中说明他喜欢莲花的原因,并以菊花比喻隐士,牡丹如同富贵之人,莲花代表君子。陶渊明将花与人的性格、身份作了巧妙的结合。
佛教里也有不少和花相关的事例。《撰集百缘经》记载,有位卖花人有一次将花送到波斯匿王的王宫之后,自己留了一朵想拿到市场卖。路上遇见一位外道要跟他买这朵花,外道才掏出钱,须达长者也出现在他面前,抢著买这朵花,于是两人竞标出价到百千两金子,仍不罢休。卖花人觉得很疑惑,问他们为何要买花。
外道说:“为了供养那罗延天,以求福佑。”
须达长者说:“为了供养众人敬仰、三界之尊的佛陀。”
卖花人一听,便说:“花不卖了,我要自己去供养佛陀!”这位卖花人因花而能见佛供佛,并发愿以此散花的善根功德,来世能为盲冥众生作眼目。
佛陀制定比丘不应著花鬘璎珞,不过,花在僧人的修行生活中也占有不少份量。
须菩提尊者有次在岩中禅坐,正入空三昧时,从天上降下雨花。须菩提问道:“空中雨花赞歎,是什么人?”
天人说:“我是天帝释。”
尊者说:“你为何赞歎?”
天人回答:“我敬重尊者善说般若波罗蜜多。
尊者说:“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你为何赞歎?”
天帝释说:“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
这里即是用花来表示对僧人修行境界的赞歎。
《维摩经·观众生品》记载,有一次维摩居士说法,天女“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在场的小乘弟子们费了九牛二虎的神力,仍不能挥去身上的花。天女于是藉机告诉他们,花本身无如法或不如法,花的有着不著,有坠不坠,都是他们自己的妄心分别所致。在这个故事中,以花来象征修行者生命觉悟的层次。
《碧岩录》第三十六则叙述长沙景岑禅师与首座的机缘对话:
长沙一日游山,归至门首,首座问:“和尚什么处去来?”沙云:“游山来。”首座云:“到什么处来?”沙云:“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云:“大似春意。”沙云:“也胜秋露滴芙蕖。”
此公案中,藉游山之态度来隐喻生活态度。随芳草以去,显示天地的自然悠哉,无丝毫计较;逐落花而回,显示住于无所住处,去来任运。又首座以“大似春意”一语,认为景岑只是追随春意而已;景岑答以“也胜秋露滴芙蕖”,则说自己已超越秋露滴芙蕖之枯淡,而领受洋溢春风。
花本身具有真善美的特性,不管我们在意与否,它总是如如自在地为人间带来色彩和香味,更引发许多人对生命的体悟及开启心田的智能。(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