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学佛知识基本指导

发布时间:2024-07-27 02:40:13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学佛知识基本指导

1、问:“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答:阿弥陀佛,十方诸佛之一佛名号,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金、胎二部五方佛之西方佛陀,表法身大日如来五智的妙观察智。

2、问:西方极乐在哪里?那里有什么好?

答: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这一娑婆世界之西方过十万个三千大千世界处,也就是约一亿个银河系之外的化生世界。

那里的好处一时难以说尽,在此仅列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1、极乐世界具足心灵安乐解脱的功德利益。

2、极乐世界具足万物富足的功德利益。

3、极乐世界具足事事如意的功德利益。

4、极乐世界具足所求如愿的功德利益。

5、极乐世界具足清凉无烦境界的功德利益。

6、极乐世界具足广大圆满的功德利益。

3、问:“供养三宝”--“三宝”是指什么?“回向”是不是许愿的意思?

答:1、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

佛宝者,一切智智尊!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是一切福之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实际。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法宝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之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八万四千法门,对治我们的八万四千烦恼;恒河沙数法门、对治我们恒河沙数的五明习气。

僧宝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应合掌恭敬者,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者。对于出家人依所受戒的不同又分为: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称为出家五众,现前僧宝者是出家比丘、比丘尼清净持戒的和合团体,是如来家业、即佛法的担荷者。这种和合团体本身即是宝,因为他们是如来所说正法的实践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2、回向,是回小向大,是将善行的点滴功德放入佛之功德大海,令不枯竭故。回向与许愿的区别在于:许愿在行善之前,回向在善行之后。

4、问:信佛是否能吃鸡蛋,喝牛奶?

答:信佛、学佛以戒为师。作为一般的初步信众,没有任何吃喝的要求,自然能吃鸡蛋、喝牛奶。

1、入佛门,仅仅三皈依者,也是基本上没有吃喝的要求,只是为了让皈依者的护法神能够就近守护皈依者,提倡不吃大蒜、葱等荤菜。求受五戒后,师父们会建议五戒信众在肉食上吃三净肉,也还是能吃鸡蛋、喝牛奶。

2、受菩萨戒后才要求吃素,吃鸡蛋是要看情况而定,所以要有师父根据因缘为你开许。至于喝牛奶,还是可以的。

总之,信佛受戒,也是信众们为了防护自己种下对自己的伤害之因,不必在吃喝上过于纠缠。

5、问:吃鸡蛋算杀生吗?吃素者可以吃吗?

答:吃鸡蛋不是杀不杀生的问题!鸡蛋是腥味的食物、不属于素食。

从素食上说,吃素是指不食荤、腥,荤者:大蒜、葱、韭菜、洋葱、兴渠等五种植物蔬菜,又称五辛;腥者:动物的血肉、胎盘、子卵之类。

在此,不管鸡蛋有没有生命,它总是腥味的。

要是因缘使然,需要食用鸡蛋,得经善知识判别开许。

6、问:信佛、学佛的人为何要受戒?为什么说不受戒不算真正的佛弟子?

受戒、持戒的意义在哪里?

答:许多人不敢皈依,怕皈依了不能吃肉;许多人只皈依,却不敢受戒,说是怕受戒后做不到......

其实,皈依佛法僧三宝,不要求断肉食,只是建议不要食用大蒜、葱、韭菜等荤菜(恶香)之品。依佛教戒律,受五戒后也不要求断肉食,乃至求受比丘、比丘尼戒后,尚可食用五净肉,如南传的泰国缅甸、藏传的西藏、蒙古等地。或许是因为汉地授比丘、比丘尼戒时,同时授予菩萨戒,才有人们特别在意食肉问题以及相关误会。

更何况,不受戒、不学戒又如何知道自己做不到?说到吃肉,如果你是关心自己、关心亲人将来健康之人,还是真诚地建议你不吃或尽可能少吃为好。因为,且不说肉食是否卫生,即使卫生的肉食,也已经是人类众多疾病的主源。

好啦,我们还是来探讨一下戒是什么?然后就会明白为何要受戒、为何要持戒了。

据经典记载,从前印度有个小国家有一位大臣,国王非常恭敬他。这位大臣想知道:“国王究竟哪一方面恭敬我,且试他一试,究竟是我的学问,还是我的才能,才受到国王的恭敬。”

这位大臣利用进到皇宫的机会,偷了一个钱;守宫的人因为国王都尊重他,虽然看到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而没捕他。第二天,他又偷二个钱,守宫殿的人还是放过了他;第三天,他偷了五个钱,守宫的人即时捕著他,把绑他到国王面前。国王说:“你偷了国家的钱,犯了国法要处死。”这位大臣就说出来原意:“国王啊,我现在试出来了,我知道人人恭敬我的,不是学问才能,而是道德,现在我知道道德可贵,请国王让我出家吧!”国王答应他,允许他出家去了。

偷国家的钱财,就是犯戒,犯了戒就没道德,无论我们的学问及才能多么好,若破了戒,就没有道德、就伤害了道德,就不受人尊重。

因此,戒就是道德,不论你有多大的才能,多大的学问,戒体一破,没有道德就没人恭敬,别人恭敬我们,是恭敬我们的道德,不是恭敬我们的外表。

首先,戒律是道德轨范,人人都要持戒。世界上最为人尊重者是“道德”这两个字,离开道德也就无戒可言,离开了戒律也就没有了道德。我们佛弟子首先要学戒、持戒,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毗尼(即戒律)住世,正法久住。

第二,戒律是我们的清净心。璎珞经云:“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持戒,心则清净,在清净心中建立万德,建立万行。心清净可以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一切功德都成就。

第三,戒律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只要持戒者成为社会主流,道德才能振兴。无论是家庭、企业、党派或国家,只有尊重道德、护持戒律(即正法住世),家庭风貌、党团作风、社会风气、国家风尚,才能正信、正心、正行,才能朝气蓬勃。

7、问:学佛几年了,业障还没消除,应该怎么办?

答:应该检讨一下你的学佛方法,是否有皈依、受戒、亲近善知识?

一般地消除业障,尚未满意的状况,主要有:

1、未受戒。不受戒不通忏悔,如何能消除业障?

2、皈依、受戒了,但未学戒,不能在生活中实践持戒;或者未能亲近善知识,未求得忏悔方法。

3、忏悔不得力。

因此,“业障消不除”时,应该:在皈依、受戒的前提下,寻求善知识,求受能对治你的业障的忏悔法,着力忏悔。

另外,社会上有一颠倒的观念:“我怕持不好戒,等我能做到了,再来受戒”,要是不受戒,你都能做到,还要受什么戒?就是因为我们凡夫不知防护,佛陀才为我们制戒,让我们知道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情况下可为、什么情况不可为。也只有受了戒,才会有多方助缘帮助我们持戒,步步趋向清净。

8、问:请问,佛教的经文都有哪些?

答:佛教的经文,古时在印度是梵文,后来传播开来后,有巴利文、汉文、藏文、英文等等,后人依不同的文字加以汇集,成为不同的《大藏经》,汉文大藏经又有不同版本,如嘉兴版《大藏经》共有12600卷,约一亿字数,包括:阿含部(中阿含、长阿含、增壹阿含和杂阿含等)、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盘部、密教部、经集部、律部等等。

9、问:初触佛门,想先学《地藏经》,再学《楞严经》,接着学《心经》、《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最后专攻《无量寿经》。末学不知这几部经是否基本上已经概括了佛经的大旨?

答:你很是急功近利呀!想以几部经典替代全部佛经?

初触佛门,建议你:

1、先读《随念三宝经》,了解三宝是什么;

2、读诵《业报差别经》,了解因果业报;

3、读诵《父母恩重难报经》了解为人子女者应尽之责,加强孝心和知恩、感恩、报恩之心;

4、读诵《吉祥经》,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处世;

5、读诵《善生经》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6、如果你已求受五戒,更应读《优婆塞戒经》,受戒、学戒、方能真正做到以戒为师,学会在生活中持戒。

以上经典等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地在现实中受用佛法的教理,转变不正确的观念,减少烦恼,趋向心灵安乐。

当以上经典有了自身安定的基础后,再学《地藏经》,了解三恶道、尤其是地狱道之苦,在知恩、报恩心的促动下,生起悲悯之心和自身的出离心,才能为此后学习《普贤行愿品》等打好基础。

佛经大意,可概括为三十七道品,也可概括为四念处,更可浓缩为缘起与性空两方面,一部《法华经》就概括了。

10、问:心是由什么组成的?死后就没有“我”了,是因为业力未灭才有所谓我的心吗?如何理解心与生死的关系?

答:1、心是由受、想、行、识四大心王所组成的。

2、人和一切有情众生皆因“神识”受业力牵引而流转生死。

3、业力能牵引“神识”的根本即在于:人们在任何起心动念或造作之时,均将种种感“受”、加以分别(即“想”)、传递(即“行”)、储存到阿赖耶识;从起心动念、分别妄想、到阿赖耶识的过程,也即在深埋业力种子,无论经历多少世、多少劫,这一业力种子在因果相续的过程中成熟,由于计有我执,而相续生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