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一念三千

发布时间:2022-11-04 09:47:26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第四篇 一念三千

  壹 前言

  一般人看到佛经上说“万法唯心造”、“唯识无境”,便以为佛教是倡导唯心论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认为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是相互依存,而非绝对的对立。佛教之所以强调心识的活动,是因为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站在主体(人)的实践面,主张藉著净化自己的心灵,来达到圆满幸福的人生。

  在佛教教理中,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教我们由念念妄心的当下,观察诸法的真相,从而体悟心内与心外的世界互具互融的中道实相。

  贰 一念三千的意义

  一念三千中的“一念”,也称一心,指心念活动的最短时刻。科学家说:光速是世界上最快的东西。其实,我们的心在一念之间,可以上下古今,中外奔驰,神游太虚,无远弗届,比光速还要来得快。《仁王般若经》卷上记载:“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注》说:“二十念名为一瞬,二十瞬名为一弹指。”凡此,都说明心念的速度之快,无与伦比。

  “三千”,是十界、十如是、三世间相乘出来的法数,是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称谓。

  “一念三千”,指我们的一念具足了世间的一切迷悟诸法。换句话说,我们方寸之间的主观世界就是宇宙客观万有的缩影。

  参 一念三千的内容

  一、十界互具

  佛教将凡圣的境界由下而上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等十类,因为各有因果,界畔分明,所以称为“十界”。虽然如此,这十界不是相隔的,而是有著互具的关系。以心念为例,恼害仇恨的心生起就是地狱;嗔恨斗争的心生起就是饿鬼;愚痴无明的心生起就是畜生;嫉妒憍慢的心生起就是修罗;持戒修善的心生起就是人道;欢喜快乐的心生起就是天堂;利他无我的心生起就是菩萨;平等包容的心生起就是佛。因此,我们的心中本来就有十界,遇缘触事,就生起现象诸法。

  再以现实的人间生活而言,战场上的相互杀戮,菜市场里的磨刀豁豁,剖腹割肉,正是地狱的示现;天灾人祸时的饥民遍野,是饿鬼的象征;五欲炽盛、以暴凌弱的社会,是畜生道的翻版;苦乐参半的生活是人间的现象;尔虞我诈,自相残害,是修罗的世界;快乐享受的时光,无异置身天堂;闻法学道的日子,是声闻的境界;在自悟自觉中自得其乐,是缘觉的一方天地;互助互谅是菩萨世界的特征;清净善美的净土是佛陀的世界。因此,十界是本来就具有的,不独在人世间如此,在其余九道也是如此。所以,地狱的众生如果显现本自具有的佛性,就可以逐渐上升,而成正觉;即使是五逆重罪的一阐提,在本性中还是具有善良的一面,一旦随缘发善,一样可以圆满佛果;反之,已经证悟的佛陀,也本具九界众生心,在诸世间随缘示现,教化有情。

  因为一界具足十界,一界与其他九界间,只有隐显的差别,而没有绝对的相隔,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十界互具”。十界既然互具,法界全体总共有百界。

  二、十如是

  “如”,梵语tatha,指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是”,是真实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语出《法华经· 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诸法实相存在的十种必要条件。其解释有通解、别解之分。就通解而言:

  1.相:指外在可见的形相。例如:显示在外的善恶行为。

  2.性:指内在不可见的本性。诸法本性各不相同,例如:竹中有火性,因此遇缘就能产生火;众生本自具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3.体:指十法界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都是以色、心为实体。

  4.力:指诸法潜在的功能力用。例如:砖、泥可以作为砌墙的材料;水含有动能,可以用来发电。

  5.作:指依功能力用而起的作业,也就是显在的势力。例如: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花朵插在案头,产生赏心悦目的作用。

  6.因:指能产生十法界果的直接原因。

  7.缘:指助因感果的间接条件。

\

  8.果:指由同类因所产生的同类果,善因感善果,恶因生恶果。

  9.报:指由异熟因所招感的未来果报。

  10.本末究竟等:指从开始的“相”到最后的“报”,都是因缘所成,究其致极,法性毕竟空寂,实相平等一如,所以称为“本末究竟等”。

  就别解而言,“十如是”可以通于十界:

  1.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四恶趣共通的“十如是”:

  (1)四恶趣的众生常处于不如意处,恶相、苦相就是他们的“如是相”。

  (2)四恶趣的众生常具恶习,犹如生成,难以改变,这是他们的“如是性”。

  (3)四恶趣的众生色心粗恶,很难调伏摧折,这是他们的“如是体”。

  (4)地狱众生常受刀山油锅之苦,饿鬼众生常受吞铜食铁之苦;畜生常受弱肉强食、索车挽重之苦;修罗众生常受战斗争胜之苦。凡此都是他们的“如是力”。

  (5)四恶趣的众生身、口、意常造恶业,这就是他们的“如是作”。

  (6)四恶趣的众生所造作的有漏恶业是他们遭受恶报的“如是因”。

  (7)四恶趣的众生以爱、欲等烦恼为助缘,增长有漏恶业的形成,这就是他们的“如是缘”。

  (8)四恶趣的众生因为恶业招感,视种种苦逼为乐境,而生起爱染,这就是他们的“如是果”。

  (9)四恶趣的众生既堕恶道,便有种种苦境现前,这是他们的“如是报”。

  (10)四恶趣的相、性,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就是他们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2.人、天善趣所共通的“十如是”:

  (1)与四恶趣相比,人天善趣所显现的相较为清净高胜,这就是人天的“如是相”。

  (2)与四恶趣相比,人天善趣所作的行为多属善法,这就是人天的“如是性”。

  (3)与四恶趣相比,人天善趣所具的色、心,堪称安乐稳当,这就是人天的“如是体”。

  (4)人天善趣能护持五戒十善,这就是人天的“如是力”。

  (5)人天善趣因为具有护持五戒十善的特质,所以能藉以止恶修善,这就是人天善趣的“如是作”。

  (6)人天善趣因为能行五戒十善,为日后招感善果的因素,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因”。

  (7)人天善趣以善法欲作为助缘,增长善业的形成,这就是“如是缘”。

  (8)人天善趣因为种下持戒行善的好因,所以能值遇善境,得以任运善心,这就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果”。

  (9)人天善趣因为善业所感,自能享受到人天的快乐,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报”。

  (10)人天善趣的相、性,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3.声闻、缘觉二乘所共通的“十如是”:

  (1)二乘远离生死,证得涅槃,这是二乘的“如是相”。

  (2)二乘解脱烦恼的系缚,成就无漏之性,这是二乘的“如是性”。

  (3)二乘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这是二乘的“如是体”。

  (4)二乘能断烦恼,堪为出离三界的道器,这是二乘的“如是力”。

  (5)二乘为达涅槃而精进勤修三十七道品,这是二乘的“如是作”。

  (6)二乘因为能作无漏的慧行,所以能在日后证得圣果,这是二乘的“如是因”。

  (7)二乘以种种善行为缘,作为增长道业的助缘,这是二乘的“如是缘”。

  (8)二乘以善因善缘故,修得圣果位,这就是二乘的“如是果”。

  (9)二乘以善因善缘故,远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招感三界外的变易生死,这是二乘的“如是报”。

  (10)二乘的相、性,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是二乘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4.菩萨及佛界共通的“十如是”:

  (1)诸佛菩萨所具有的菩提能开显佛性,是诸佛菩萨的“如是相”。

  (2)诸佛菩萨具有向内观照、了了分明的智慧,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性”。

  (3)诸佛菩萨的理体本自具足,不假修行,就是诸佛菩萨的“如是体”。

  (4)诸佛菩萨具有无量的四弘誓愿,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力”。

  (5)诸佛菩萨以六度万行来化度众生,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作”。

  (6)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智慧庄严,是日后成就佛果的业因,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因”。

  (7)诸佛菩萨以福德庄严来增长道业,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缘”。

  (8)诸佛菩萨以殊胜的业因与助缘而证得菩提的果,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果”。

  (9)诸佛菩萨证入究竟解脱,达到圆满涅槃的境界,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报”。

  (10)诸佛菩萨的性、相,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三、百界千如

  因为十界互具而成百界,每一界又都具有“十如是”,展转相因,百界应有千如是,这就是所谓的“百界千如”。

  四、三世间

  世,有迁流的意思,指时间上三世的差别;间,是间隔的意思,指空间上存在的差别。“三世间”一语出自《大智度论》卷七十〈释问相品〉,是就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别,将世间分为五阴世间、国土世间和众生世间三种。

  1.五阴世间:又作五众世间、五蕴世间。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之法,能形成十界有漏、无漏等的差别。据《摩诃止观》卷五记载:十法界虽然通称为阴入界,但是一一法界各有不同,例如:三恶趣是有漏的恶五阴,三善道是有漏的善五阴,二乘是无漏五阴,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的五阴,佛是非有漏非无漏的五阴。因为十种的五阴各自不同,所以称为五阴世间。

  2.众生世间:又作假名世间、有情世间,是指因五阴和合的众生,依正报而呈现种种不同的差别,也就是指从佛到地狱的十界有情。据《摩诃止观》卷五记载:众生世间在十界中各有差别,如四恶趣是罪苦众生,人天是受乐众生,二乘是无漏众生,菩萨是慈悲众生,佛是常住无漏众生。因为有这种种众生的差别,所以称为众生世间。

  3.国土世间:又作器世间、住处世间,是指众生所依的国土住处,因依报而住于种种不同的国土。例如:地狱住于赤铁,畜生住于地、水、空,修罗住于海畔海底,人住于地面,天人住于天上,二乘住于方便土,菩萨或住于地面、或住于天上、或住于方便土、或住于实报庄严土,佛住于常寂光土。依报的国土也有种种差别,所以称为国土众生。

  五、一念三千

  每一界都有三种不同的世间,所以乘上百界千如,就产生三千世间的法数,涵摄了全体法界的森罗万象。这三千诸法中,我们随举一法,都具足三千世间诸法,一旦遇事触缘,起动造作,自然产生千差万别的现象。同样地,我们凡夫当下的一念中,自然也具有三千世间诸法。这就是所谓的“一念三千”。

  肆 主观的一念与客观的三千世间诸法之间的关系

  《摩诃止观》卷五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2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心是一切法,法是一切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绝深,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这段话不但说明了主观的一念心与客观的三千法是同体相生的,也阐释了森罗万象的当体即是实相的意义。

  我们以镜与像为例,镜面能映现诸相,不是镜在先,也不是诸相在后,而是同时存在,相互依存的。镜面在映照诸相时,就显出镜面来。同样地,如果以镜面为实相,万有为诸相,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离开万有,别无实相可言;离开实相,也不能展现万有。若以镜面为主观的心念,以诸相为客观的三千世间诸法,则所谓的实相,就是指在客观的三千世间诸法存在的同时,我们心识活动的过程,也正随著展开三千世间诸法。

  既然三千诸法随拈一法皆是能具能造,为什么只是凸显心法呢?这是因为观心比观法要容易得多,而且具有积极主动的意义。在《摩诃止观》卷五上,智者大师说道:“一切阴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

  “去丈就尺”,是为了利于实践,因此在所有法中,只取心法;“去尺就寸”,是为了便于修观,因此在心法中,只取凡夫介尔一念的妄心。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实际上是相即相入,平等不二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