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义
发布时间:2023-07-10 14:12:13作者:金刚经全文网当师兄能够很好的了解到地藏经内容和含义的时候,师兄就是能够对佛法有更深的了解,而且也会知道地藏经对我们的帮助有什么,所以师兄是要坚持的去诵读地藏经,或者师兄也是能够去了解地藏经讲义。
地藏经讲义:
这个经本,清朝灵桀父編著的《地藏经科注》,在所有《地藏经》注解里面,这个注子注得最好,不知道现在这里有没有?查一查,如果是有的话,我们就用这个本子;没有,我们就用圣一法师的讲记。我过去讲过几次,都是依科注这个本子讲。
诸位同学,我在往年每一个新的道场建立,第一部经一定是讲《地藏菩萨本愿经》。为什么要讲这一部经?佛法的建立不能离开硬体的设施,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一定要有土地、要有房舍、要有建筑。有了硬体设施之后,我们修道才有一个场所。可是修道要依据什么?我们必须要知道。修道必须要依据‘心地’,《地藏经》就是我们第一个课程。有了硬体设施之后,软体里头最重要的心地法门。所以我们一定第一部要讲解《地藏菩萨本愿经》,作为我们修学大乘的基础。如果不懂得心地法门,不知道从心地修起,最后决定是一无所成。换句话说,无论你怎样用功、怎样努力、怎样发奋、怎样精进,你依旧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所修无非是有漏的福报而已。在中国大乘表法是以四大菩萨,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从地藏菩萨再发展出来是观世音菩萨,叫大慈大悲。地藏是孝敬。
今天佛法为什么这么衰?修学的人为什么不能有像过去那一种显著的成就?大家把根忘掉了,不孝、不敬。这种修学就是李老师以前常常讲的玩弄佛法,他不是在修学佛法,也不是在弘扬佛法;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没事干!消遣消遣,拿佛法来消遣。确实如此,李老师讲的话一点都不过分。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消遣佛法?也在玩弄佛法?修一点有漏福报而已。而这一点福报决定不在人间享,到那里享?畜生道享、饿鬼道享,恶道去。为什么不能在人道享?你作人的资格没有,所以修的福不在人道享,我们要清楚。作人都懂得孝亲尊师,《观经》三福里头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才能得人身,你所修的福报才能在人天里面去享。如果这四句做不到,你所修的福报决定在恶道享,恶道里头也有福报很大的。这些理与事我们都明了,可是我们就转不过来,换句话说,明了,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说实在话,对于这些事理了解得不够透彻。真正透彻了,决定他能够忏除业障,他能够回头是岸。所以道场新成立,《地藏本愿经》是决定不能够缺少的,一定要讲。
诸位同学到这边来参学,我们今天把这个课程列为主要的课程,时间虽然不多,重点我们一定细说。其次的部分,古德有详细的注解,圣一法师有通俗的讲话,可以帮助大家作参考。将来诸位在国内、国外弘扬佛法,凡是到一个道场应当先讲《地藏本愿经》,再说《无量寿经》,劝他念佛往生,这个是一定的规矩。
《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是前清灵桀法师写的,他是康熙年间人,清朝早期的,注得非常之好。我们读他的注解,要细心去体会,要用现代的言语来表达,现代人的观念来说明,大家就容易接受。他前面有纶贯,纶贯就是在未讲经文之前,先将全经大意作一个概略的介绍。纶贯里面包括了五重玄义,这是第一个部分。第二个部分,教我们怎样观法,也就是教我们学习这一部经,如何把观念转过来。第三部分是介绍全经大意,他的纶贯写得很长,这一部分非常重要。在玄义部分完全依照天台的方式,说明解释经题。辨体,体是理论的依据,佛根据什么讲这一部经?我们明白之后,对这一部经对佛的说法才能产生坚定的信心。第三部分是明宗,明宗是讲修行,换句话说,如何把这些道理、这些理论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第四部分是论用,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得到些什么样的功德利益。末后一个部分是讲教相,教相那是说世尊教学的方式、教学的仪规。
法师在这五个科目里面都用‘不思议’这三个字。经题是以不思议人法立名,‘地藏菩萨’不可思议,‘本愿’不可思议;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在辨体里面他说不思议性识为体,性是真如本性,诸佛如来之所证;识是九界凡夫的用心,九界凡夫在迷,迷了的时候就不叫性,就叫识;性是真心,识是妄心。换句话说,他是讲真实的心地跟九界众生妄心的心地,作为立论的基楚,这太好了。佛是讲这一部经,依据什么?依据诸佛如来自己的真心,再依据九法界众生的妄心,为我们说这一部经典,这个经典立论的依据,可以说是太真实了。性地不可思议,我们讲地藏;性地是真心不可思议,九法界众生那个妄心也不可思议,不思议性识为经之体。又以不思议行愿为宗。本经的宗旨,地藏菩萨的大行大愿都不可思议。又以不可思议的方便为用,这个在全经里面很明显的能看到,让我们知道如何来学习。最后是以不可思议开显无上菩提为教相。如果以古大德这五种比喻,比喻教相,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来表佛法的五个阶段。地藏本愿是无上大囧琺,基础是无上大囧琺,成就的当然是无上的佛果。这个是玄义的总纲领。
今天我们在此地讲这部《地藏本愿经》有两个用意,一个是应九华山仁德老法师的邀请,我答应他在地藏菩萨圣诞之前为大众介绍地藏菩萨本愿的大意。我们预定九月一日启讲,九月二十日圆满;二十日正是农历的七月三十—地藏菩萨的圣诞日。第二个意思,新加坡净宗学会这个道场建立,我们还没有在这个地方正式讲过一部经,今天为新道场开讲《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符合我们多年为新道场讲经的惯例,所以有这双重的意思。先在净宗学会的报恩堂为诸位同修来说这一部大经。
在玄义当然最重要的先要介绍经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这七个字,前面六个字是别题,经这个字是通题;佛所说一切法都称之为经。别题里面又分为人、法,这七种立题我们就省略掉了,圣一法师在讲记里说得很清楚,诸位可以作参考。
‘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这个题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佛在经上说这个经可以用三个经题,这三个都是佛说的。第一个就是‘地藏本愿’,在这个法会当中世尊为我们宣说的‘地藏菩萨本愿’。也可以说是‘地藏菩萨本行’,行愿相资,有愿一定有行。行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地藏菩萨的生活、地藏菩萨的修持、地藏菩萨之处事待人接物,这些都是他的本行。又称做‘地藏菩萨本誓力经’,力是显示他殊胜的能力。现在我们看这个经题,是翻译的人他在三个题当中选‘地藏本愿’,因为这个本愿里面包含了本行,也包含了本誓力,意思都在其中。
地藏这个‘地’,在事上讲是大地,大地是一切万物所依赖生存的,任何一物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在中国对天跟地看得很重。在八卦里头它的相是坤卦,其德为母,《易经》里面说:‘至哉坤元。’至是到极处。这是形容大地万物资生,一切万物都从大地而生,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载、能生的意思。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的心地,我们心地确确实实具足这个意思。以佛法讲,住持的意思、生长的意思、荷担的意思。住,一切万法依真性而住,一切万法皆从真性而生,《华严经》里面所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诸佛如来所住的一真法界,九界众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性地里面变现出来。性是能变,万法是所变。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一切的无量本来具足。
佛法的教学其目的就教我们明心见性,为什么以此为目的?明心见性之后,你什么问题自自然然都得到解决。而且这个事情是决定可能的,决定可以办得到的。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每个人皆有真性,这不是从外面来的;外面来的,未必能办得到,自性本具那有办不到的道理?问题只要我们能够恢复自性。其实自性那需要恢复,今天我们的性德上面有障碍,只要把这个障碍去掉,性德自然就现前,所谓是拨开云雾,阳光就普照。阳光比喻我们的性德,云雾比喻著障碍;障碍是假的,阳光是真的。离了妄,真就现前,所以真性不需要去求;你求那就是虚妄的,毋需要去求,离了妄就是真。
真心里面佛告诉我们具足三德。法身,法身是我们真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这个东西。可惜我们无始以来起心动念、妄想执著,把我们自性的光明、德用障碍住了,现前这个作用受了很大很大的亏损。一百分的作用,我们现在所能感受到百分之一都不到,九十九分的德用不能现前,你说这不是可惜!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迷失了,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得太广。佛看到我们才生起怜悯之心,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恢复。
这要讲求修行了。因修万行,果圆万德,修行的方法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方法当中,有方便法、也有不方便法,佛都说了。所以佛为众生演说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什么佛要说无量法门?众生根性不相同,众生的根性也是无量无边。顺著众生根性去教学,学习就容易成就;如果不顺众生根性,他的修学就会感到困难。而在一切法门当中,第一方便、第一稳当、第一容易,无过于念佛法门。佛在这个经里面就是教给我们念佛,至心称名,跟《无量寿经》上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道理、一桩事情。如果我们不能接受这个法门、疑惑这个法门,佛再给你开其他方便法门,这个是佛教人真的是第一个法门。
为什么说这个法门是第一个法门?如果我们细细观察,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根本原理原则,我们就能想通、就能体会到。佛告诉我们,诸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八个字是根本;宇宙间所有一切万事万法的道理,都说尽了。又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解释唯识所现。心能现相,相里头起变化是心的作用;这个心就是识,识心,就是我们讲的念头。我们懂这个原则,那佛说念佛,我们就明白,我们就点头。为什么?念佛就作佛,就直截了当。为什么去念阿罗汉证阿罗汉,再念菩萨就成菩萨,最后再念佛成佛,这不是啰嗦吗?拐弯抹角。你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去念佛?而佛里面,这是世尊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诸佛里头阿弥陀第一。念阿弥陀佛就作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成阿弥陀佛,何必再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跟阿弥陀佛比又要次一等,为什么不直接去念圆圆满满的阿弥陀佛?我们通过这些道理,才肯定念阿弥陀佛是第一。真的明白,真懂得,心里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佛法门之道,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统统圆满具足。你不会犯戒、不会破戒,道共戒。得禅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里头不如念佛里头具足圆满戒律、清净戒律。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
所以在这个法门里面,佛教导我们至心称名、念诵;念诵就是读诵大乘。在读诵大乘经里面,是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我们在讲解的时候跟大家分析过。这个分析我们没有能力,隋唐时代的古大德跟我们讲的,一切经最后都归《华严》,《华严》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归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归十八愿。现在有人提倡本愿念佛,本愿里面特别著重在第十八愿。十八愿,完全依照十八愿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遵照决定得生。只是提倡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妄为、可以造作罪业,到临终的时候念佛还能往生。这话说得没错,临终你有把握念佛吗?你仔细观察一些临终的人头脑能清楚吗?如果临终的时候是糊里糊涂的,别人帮他念,他也听不进去。临终的时候业障现前,佛号听不进去,甚至于听了佛号生烦恼;我亲自见过这种人,一生念佛到临命终时不念佛,贪生怕死,不能放下。本愿在理上讲没有问题,在事上讲,难,太难太难!那是怎么样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要清楚。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极,为我们分析得很清楚、很详明,劝勉我们不可以存侥幸之心,一定要脚踏实地、认真努力的修学,临终才有把握。侥幸的人,最后一定落空。所以提倡本愿,舍弃戒行,这是走的险道。这些论调表面看好像是有道理,佛在经上是这么说的,你细细分析没有道理,他把佛的意思完全错解、曲解,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
世尊当年在世,《无量寿经》肯定是多次的宣讲,每一次宣讲这个法门,听众不一样。经上所记载常随众,常随众是这么多人,除常随众之外,一般与会的听众不相同。所以佛对于净宗的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也有详略不一样,所以后来集结经典,经典内容悬殊就很大。像最明显的,我们现在看五种原译本里面四十八愿,有的经典里面二十四愿,有些经典里面四十八愿,还有经典里面三十六愿,这是最明显差别。如果是佛只讲了一次,翻译的人,不管什么人翻译,这个数字一定是相同,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别,由这个地方证明佛是多次宣讲。我们要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认识明了圆圆满满,就必须要把佛多次介绍的统统要读过。
在古时候佛经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将五种原译本都能看到,那是大福报、大因缘。宋朝王龙舒居士,这个人福报够大,当然也得佛力加持,他在五种本子里面只看到四种;唐朝翻译的《大宝积经》,王龙舒居士就没有看过。所以《大宝积经》里面无量寿会,这一部分里面有一些很重要的话,其他四种本子里头没有。王龙舒居士也实实在在了不起,知道一般人很难有机缘看到这么多的本子,所以他开始作会集本。会集本就是集原译之大成,将佛在各种本子里面所说,都能够会集在一起,看到这一个本子,就等于各种版本统统都看到,这好事情,大慈大悲!
他的本子收集在《大藏经》里面,入了藏等于说我们佛门古来这些大德都承认、都肯定这个做法是正确,没有错误。王龙舒这个本子流传到后世,莲池大师注《弥陀经疏钞》里面所引用《无量寿经》经文,大多数都采取王龙舒的会集本,这就是受到莲池大师的肯定。以后有彭际清的节校本,魏默深的会集本。王本跟魏本确实是有瑕疵,这个瑕疵就是取舍不善,不太妥善;原译的文字,他们做了修正。在他们来说,这个修正是没有问题,确实比原译本用的辞句还要好。印光大师不赞成,不赞成有他的道理,怕的是后来的人随随便便改动经文。他们这个开端,开了例子,引起后人随便改经文,这个经典传到后来那就面目全非,决定不能够开这个例子。印祖反对是这两点,一个是取舍不当,一个是改动原文,并不是说不能会集。
到民国初年,夏莲居这个本子出来,这个本子真正是完善的版本。可是有一些人执著成见,反对这个本子。反对这个本子,就要提倡读五种原译本。如果说反对这个本子,在五种原译本里提倡一种本子,你不就是其余四种本子里面,还有一些重要的经文,你依旧读不到。读诵大乘的目的是破疑生信,是建立信心。这个都是偏漏执,偏见、浅见,孤陋寡闻,这一些执著,这错误的。又说夏老居士是居士,居士没有资格来会集经藏。王龙舒是居士,彭际清也是居士,魏源也是居士;莲池大师是出家人,是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能采取王龙舒的本子,莲池大师没有说王龙舒是在家居士没有资格会集,没有说这个话。如果说是在家人不能做这个事情,一定要出家人做,这个佛法失去了平等,换句话说,决定不能往生净土。净土是平等法,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国土平,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平等的国土,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会集本出来之后,很可惜印光大师已经往生,印祖没看到这个本子,我相信印祖看到这个本子一定赞叹、一定赞成。为什么?过去会集本这些毛病,他都改过来。它这个本子对原文一个字没有改动,而取舍之恰当,当时慧明老和尚肯定,在当代律宗的大德慈舟老和尚肯定。慈舟老和尚采取它的本子在济南讲过,在家的大德梅光羲老居士用他的本子在中央广播电台讲过。这个本子今天流通全世界,符合老居士临终的预言,他告诉学生,他的会集本将来是从海外传到中国,这个话兑现了。当时大家怀疑,现在肯定了,果然如此。他又说这个经会传遍全世界,所以夏老这个会集本跟他所预言的完全相应。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决定不怀疑,依教奉行,要常常读诵。佛在经上教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做到;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遵守。这样念佛发愿往生,我们这一生才能成就,我们要相信佛的话。
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字字句句都是五种原译本里面的原文,诸位可以把五种原译本拿出来对照看;如果你有疑惑的话,你把五种原译本给它对照起来看。我过去曾经印过,这个本子的题目叫《净土五经读本》。里面五种原译本,四种会校本,《无量寿经》总共九种版本都印在里面,大家可以对照。《弥陀经》三种译本,三种本子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玄奘大师的译本,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统统印在一起。印出这个本子目的无非是坚定同修们的信心,不能轻易被人动摇,坏了我们这一生大事因缘,那就太可惜了。
我们一定懂得读诵大乘,皈依《无量寿经》,恭敬阿弥陀佛,懂得认真修供养法。我们在讲席当中跟诸位都做过详细报告,怎样供养?供养如来、供养众生,如教修行供养,这是真供养,这种供养就是真正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我们总结这个经里面的意思,如果我们真能够至心称名、读诵大乘、皈依恭敬供养,这个人他的功德不可称量。他必定得到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不仅是地藏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威神加持,必然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
佛在这个经里面告诉我们,地藏菩萨在过去无始劫以来,以无量无边的化身放光说法,普度众生,常住幽冥法界。幽冥法界怎样讲法?我们怎么学习?我们是不是要钻到地狱里去?一定要懂得经文里头字字句句表法的义趣。幽冥法界意思就是讲我们放低姿势,为善不需要让人知道,不需要去表扬,这个就是幽冥法界。默默的去做,认真努力去做,舍离一切名闻利养,就是在幽冥法界,成就自己真实功德,念念之中利益六道众生。这个经里面给我们说,我们与诸佛菩萨的关系、我们与六道众生的关系,凡夫无知,真正是所谓是弱肉强食,残害一切众生。这些众生也都是凡夫,也都是迷惑颠倒。迷惑颠倒,报复的心不会消灭,你伤害他,他那个怨恨之心永远含藏在阿赖耶识里头,遇到他有机会他怎能不报复?这种报复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灾难,大灾难!佛在经上讲刀兵劫。往后的刀兵劫就是核子战争。
刀兵劫因是什么?食众生肉。佛说得很清楚,要想免除世间的刀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这个刀兵劫才能够化解。年轻的时候无知,不吃它,也杀害它。蚂蚁,我们看到很多人,自己也造过这个罪业。蚂蚁爬到家来,讨厌,烧一锅开水一下就把它烫死。我们看到许多人这样干,我们也曾经干过,这些小动物任意的杀害。以前不知道,这才晓得自己犯下了重大的过错。佛教给我们发露忏悔,我们今天明白了,知道自己做了错事,认真修行,每一天念诵、供养、修学一切功德,回向这些冤亲债主。这个功德我们自己不敢享受,希望把这些冤结统统化解,我们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没有障碍。否则的话,常常说到业障现前,他业障怎么会不现前?这些被你杀害的众生,如何能够轻易饶过你?不可能。
我们要学地藏菩萨,以真实心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心如大地一样,一切法、一切众生,赖以住持、生长、荷担。所以经上说:‘心如大地,能安一切。’这是把地比作心、比作识。我们今天看到大地,脚踩到大地,要知道回光反照。地是我们的心地,心地平等,载荷诸法,载荷一切众生,你喜欢的、爱的人也住在这个地上,你讨厌的、怨恨的人也住在这个地上,地不分亲怨、没有好恶,我们要学大地。我们心地原来跟大地是一样,现在在里面起心动念,分别好恶,分别好丑,这是错误的。地不分,换句话说,真心不分,妄心在分,妄心是错误的。知道妄心在分,就知道众生心;知道大地不分,就知道真心。所以本经的立论就是真心跟妄心。这是说‘地’这一个字。
第二个是‘藏’,藏是藏、含藏的意思,我们世间人讲仓库、宝库。世间人一些珍宝都要好好的收藏起来,这些财富可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全。如果自己失去了财宝,他就感觉到恐惧,生活没有保障,所以世间人人都希望收藏这些珍宝、这些财富。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自性里面有宝藏—三德秘藏。我们真心自性里头有‘法身’,法身是真身,宗门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法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第二个‘般若’,般若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从外头来的。无量无边的智慧,此界、他方,过去、未来没有一样不知道,这所知。所知现在不知道,不知就变成有障碍。所知是本有的,现在有个障障住了我们所知,这叫所知障。所知障跟烦恼障立名的用意不同,烦恼就是障碍,所知不是障碍;障碍所知的那个障就叫做所知障。
如果我们从佛法名相来说,妄想、分别、执著,执著是烦恼障,完全是烦恼;分别里面一部分是烦恼,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里面完全是所知障。有人问,无明从那里来?无明怎么来?其实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好清楚、好透彻,读《楞严经》的人也是囫囵吞枣,就这么过去,含糊过去。佛讲得很清楚:‘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什么叫知见?知见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你在所知里头还要立一个知,就错了,头上安头,那就是无明的根本。你不要在所知上再立一个知,你的智慧就现前;你偏偏要立一个知,那有什么法子?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这个你们看清楚了,我们用这个比喻,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所知、这是知见。偏偏说‘法师手上拿一本书’,完了,马上堕到无明里去。这个东西叫书吗?这个东西叫手吗?手是你建立的,书是你建立的;你要建立这个叫书、这个叫手,你就完了,这就是无明。佛法没到中国来,中国人也很聪明,老子就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说个名已经错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事实真相。所以你在知见上立知,你就堕到无明,你就是起了妄想,妄想里头又有分别、又有执著,一大堆东西麻烦来了,一连串都来了。
佛给我们说法,佛说我,不执著我,这个高明。六祖问永嘉:‘你还有分别吗?’永嘉答得很好:‘分别亦非意。’我分别就是没有分别,心里头真没有分别,干干净净的。分别什么?为大众分别。所以说就是无说,无说就是说,你要说是说,你不懂得无说这个意思,你不懂得佛的意思。如果说跟无说分做二截,说也错了,无说也错了。说是什么?分别、执著;无说是无明,两边都堕了。要知道说跟不说是一不是二,说即无说,闻即无闻,你这个通了,你这个障碍都没有了。你能在这个上面体会,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大白了,你真正入了不二法门。世间人可怜活在相对里面,相对就是二,对立了。说大对面有个小,说空那边就有个有,总是在相对;说我,对面有个人。几时你能够一下觉悟到,我跟人不二,空跟有不二,性跟相不二,理跟事不二,事跟事也不二,你才入佛法,你才懂佛法。所以佛法之难,难在那里?就难在这个地方。难在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永远放不下,只要放不下你就不入大乘之门,大乘跟你绝分。你修学大乘,是修学一种皮毛常识而已,真正大乘是什么样子?你根本不能够体会。这是跟你讲般若。
还有一个秘藏,秘是秘密,藏是含藏在自性里面的;‘解脱’,解脱就是大自在,就是《华严》里面讲事事无碍,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本来具足的。这是‘藏’的意思,这个叫三德,自性里面的三德。为什么叫秘藏?秘是好像很秘密,一般凡夫不能够觉察,六根接触不到;不能觉察就好像很秘,就好像藏在那个地方,藏没有被人发现。换句话就是众生不能明了、不能理解,称之为秘密。而心性确确实实里面包含无量无边的一切法,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用之不尽,这是藏的意思。好比我们世间的金矿一样,这个金矿里头含藏著金非常丰富,你去取、你去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金矿在那里你不知道、你不晓得,那就变成秘密。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的心地,我们心地的宝藏。大地含藏跟心地比那不成比例,我们心地里含藏的宝藏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佛法,一切众生无量的世法,都含藏在其中。你只要开发新的宝藏,给诸位说,世间法、出世间法全都通达,全都没有障碍。
佛法的教学是开发自性的宝藏。自性宝藏要用什么东西开?那个工具一定要称性,你不是称性的工具,你就没有办法开发自性宝藏。称性的工具是什么?就是孝跟敬,所以《地藏经》称为佛门孝经。《地藏经》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它就是孝道跟师道,孝亲尊师就能开发自性的宝藏。如果你不能孝亲、不能尊师,你永远在佛法门外,换句话说,你学小乘也许能够有一点点成就,学大乘没有分;大乘是开发自性,跟小乘不一样。小乘是在事相上,换句话说,它还是世法。小乘之间出世法你也得不到,换句话说,你纵然修学小乘,你也只能停留在初果、二果这个境界里头,四果是证不到的。要想证得小乘的四果,小乘最高果位还是要孝亲尊师。这是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例外的。
世尊在《观经》三福里面说,这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话说得多清楚、多明白,我们听起来,诸位同修都能够记得,也都能说,可是就是不肯去做,那就没法子。说,一天说一千遍、说一万遍,也没用处,那是说食数宝,有什么用处?一定要自己认真去做,去做到。把孝顺父母的心推广孝顺一切众生,诸佛如来确实是这么修的。一切众生就是我们自己的父母,不是别人,一切众生就是我们的老师,读了《华严》,你应该相信。不但一切人是老师,昨天我们讲树,树木、花草那一样不是老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的是一微尘、一毛孔,我们触目都能够醒悟,那就是老师。昨天看到树,种子是信心,根是慈悲,身是智慧,枝叶是五度,枝干是五度,在在处处只要见到了,心里面都开智慧。正是惠能大师所说,惠能见五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么不常生智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开悟,这就是常生智慧。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生烦恼,顺自己意思贪爱,贪爱是烦恼;不合自己意思讨厌,讨厌生烦恼。人家六根看六尘境界生智慧,不生烦恼,这就是凡圣不一样,起修不相同。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肯定我们自性本来具足万法,具足一切法,这个是宝,像大地里面含藏一些矿物宝藏一样。大地含藏的宝藏用得尽,我们心性里面含藏的宝藏用不尽,为什么不懂得开发?这四大菩萨就是开发自性宝藏的四个法门。这四个法门要同时用,地藏菩萨的孝敬,观音菩萨的慈悲,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落实,四大菩萨教我们开发自性宝藏。这四个法门缺一个都不可以,像一张桌子四个腿,缺一个就倒下来,它就站不住了,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所说,千经万论不外如是。诸佛菩萨明白了,就落实,他得受用,他得的是大自在、大圆满。我们众生迷惑颠倒,迷失了自性,胡作妄为,所以搞六道轮回,生死流转,永无出期。
但是我们的性德无论在觉、无论在迷,它并没有改变;悟没有增加一丝毫,迷也没有损失一丝毫。佛为什么尊敬一切众生?连蚊虫、蚂蚁都尊敬。他为什么尊敬?蚊虫、蚂蚁也是众生,它的性德也是圆满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只是它迷,它变成这个样子,它不懂事,胡作妄为,搞成这个样子。虽然搞成这个样子,它的性德依旧是圆满的,没有缺损一丝毫,所以诸佛如来对它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礼敬,也平等的供养。在十大愿王里面佛对它们不赞叹,可是恭敬供养那是决定平等的,慈悲一切。
我们要认识心地,肯定宝藏。知道我们真心,这个心从般若上讲就是大菩提,从法身上来说就是大涅槃。大涅槃通常也称为大灭度;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灭度。如果就这三个字来说:大、灭、度,这三个字来讲。‘大’是法身的意思;‘灭’是灭烦恼,灭妄想、分别、执著,那个就得大自在,大自在是解脱;‘度’是明了、是觉悟,就是般若智慧。菩萨修六度,这六条是智慧,他们过的是高度智慧生活,他们过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生活。我们今天过的是烦恼苦日子。
法身、般若、解脱,这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乐我净。所以常乐我净,我们称为四净德。‘常’是永恒不变。‘乐’是离一切苦,我们世间人讲苦乐,这个苦乐是相对的,所有一切相对的苦乐统统没有了,统统尽了,断尽了。‘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净’是清净,一尘不染,心地空寂。真心里面不能有一物,惠能师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要知道本来无一物,你要在里头加一物进去,错了。一个念头就是一物,不能加。所以参禅的人,念一声佛号被染污了,漱口三天。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个佛进去?佛也没有。佛都没有了,我们要不要念佛?要念。怎么个念法?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对了,就正确了。如果你有念,你就有一物,错了。你无念也有一物,有什么一物?有个无念,你也错了。换句话说,念错了,不念也错了。
怎样才不错?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不错;两边不住,中道不存。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像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里面,示现种种身,从事种种事业,他无念、无生。无念,他没有离念,无生,他也没有离生。他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跟众生示现是一样的,他是离即同时,所现的相没有自己,现的相是慈悲应现,觉悟众生的。虽然觉悟众生,没有觉悟众生这个念头,就像《金刚经》所说,虽然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者,他没有起念。经上常常用云来做比喻,比喻什么?无心、无念,在佛法里讲无作、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作而无所不作,这样与自性体、相、用,与自性法身、般若、解脱就相应,与‘大方广’就相应,这是菩萨行,这是菩提心。
我们今天在凡夫位,我们有严重的迷惑,我们有深重的业障,我们也很想契入菩萨的境界。从那里下手?一定要从断贪嗔痴下手,佛法、世法都不贪染。顺境不贪,逆境不嗔,从这儿做起,从这里下手;顺、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痴。不贪、不嗔、不痴叫三善根。断恶修善,断什么恶?断贪嗔痴;修什么善?修不贪、不嗔、不痴。从这里下手,恢复我们自性的宝藏,因为贪嗔痴在所有障碍里头最严重;最严重的先下手,我们今天不能成就,就是不能断贪嗔痴。你无论怎么样修学,你都是不得其门而入,搞一辈子都是有漏的福报。如果要不修孝敬,你这个有漏的福报还不在人间享,在饿鬼、畜生道里面去享,这都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菩萨’这两个字是印度话,它的意思古人有两种翻译:一个翻译叫大道心众生,这是古译的;玄奘以后翻作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两种翻的都好。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华严经》应当传授给什么人?大心凡夫。诸位要晓得,大心凡夫就是大道心凡夫,虽然没有给你说是菩萨,你只要发大心,你就是菩萨。如果说是菩萨你会吓一跳,‘我不是菩萨,我不敢当!’说大心凡夫,‘可以,我是个凡夫,我发大心就行!’殊不知大心凡夫就是菩萨。觉有情也好,我们是有感情的众生,感情就是烦恼,有情就是有烦恼;虽有烦恼,他觉悟了,这个行。觉悟了,就是我所说方向对准了。虽然还没有入佛的境界,但是你这个心、行、方向,确实是成佛的方向,角度没有偏差;像航海、航空一样,我们罗盘对得很准确,方向很准确,虽然还看不见彼岸,但是知道决定可以达到彼岸。这是菩萨的意思。
菩萨是人,千万不要误会,菩萨不是神、菩萨也不是仙,菩萨是人。如果说得更明白一点、清楚一点,菩萨是一个明白的人,凡夫是个糊涂的人,这个大家就好懂了。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它的业因果报,我们常讲因缘果报,那你就称之为菩萨。如果你不了解,对人、对事、对物都不了解,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这就叫做凡夫。地藏菩萨的名号,我们就简单介绍到此地。
下面还有‘本愿’两个字。本是根本,在此地的意思是说,他这个愿不是这一生才发的。我们知道一切众生都有过去生,也有未来生,所以讲三世。地藏菩萨在过去生中就发这个愿,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无始劫来生生世世都发这个愿,我们称这个愿叫本愿。所以这个愿是有根本的,不是这一生当中才发的。愿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希求,这个希求、希望能够得到满足,这就称之为愿。如果意思说得更深一点,本就是真如本性,而愿是从本性里面发生的,这才是大乘法里面讲‘本愿’真正的意思。
菩萨,如《华严经》上所说的法身大士,已经断掉了妄想、分别、执著,这已经断尽了。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确确实实契入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虽然入得不够深,但是已经进入,已经是明心见性,这个时候的愿,是从自性里面发出来。没有见性的人,是从识里面建立的愿心。我们讲有过去世,还有过去世,多生多劫都发这个愿,这是从识心里头说的;明心见性之后是从本性里面说的,这两个意思都可以说之为本愿,本愿的意思浅深有差别。
但是在相用上很接近。在事相上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有这个愿,他这个愿力很强,也不容易被外面境界所移。纵然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他很快会回头,他会觉悟、他会回头,他能忏悔。如果这个愿是一生才发的,或者是过去一生、两生所发的,他这个力量浅,很容易被外境迷惑;迷了之后,不容易回头,不知道忏悔,我们就晓得他这个愿力深度不够,也就是他没有‘本’,如果有本一定肯回头。我们在《观经》里面看的,阿阇世王造的种种罪业,到自己得到这个果报,病苦现前、地狱相现前,他能够悔过、能够自新,说明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持有力量,他愿力很强,虽然一时糊涂、一时迷了,到紧要的关头他还能觉悟。这都是从事相上看的。
如果是法身菩萨从自性里面发的愿,那才是真真实实的本愿,决定不会为外境动摇。即使在这个大时代,佛在经上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他也会如如不动不受影响。这是本愿一点意思。
昨天讲到经题,介绍了‘地藏菩萨’,今天我们接著再介绍‘本愿’。题目对我们修学关系太大,必须要很清楚的理解。许许多多的同学们不能说他不用功、不能说他不精进,为什么得不到成就?实在是因为对于心地宝藏没有能够真正认识清楚。世间人在过去无论是那一个行业,尤其是读书人,佛法更是不例外;世法里面重视立志,一个人没有志向,他的一生奋斗努力没有目标,当然不会有结果。佛法讲发愿,发愿跟世间人所讲立志是同样的意义,一定要发大誓愿。我们的愿为什么发不出来?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佛常常在经上作比喻,譬如一个植物,种子为什么它不能够发芽、不能够生长?这个种子没有放在地上。我们把种子放在桌子上、放在茶杯上,永远不会发芽成长。所以愿一定要有个依靠,依靠什么?依靠大地、依靠心地。心地不明,愿怎么能生得出来?一定的道理。树木要依靠大地它才能生根、才能茁壮,开花结果。
诸佛菩萨的大愿都是从心地上建立,所以地藏两个字就重要。为什么说修学大乘从‘地藏’开始?你的愿心是从地藏建立,你的行也从地藏建立。心地里面含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你才能发挥得出来。如果不明心地,不明心地本具的德能宝藏,你怎么样苦修都不会有成就。愿是种子,在此地讲愿是种子。《华严经》里头把信心比喻种子,也非常有道理。你不信,你的愿从那里生?
愿称之为本愿,上一堂跟诸位略略提过,本有两个意思。从事上讲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曾经发过这个愿,发这个愿,你为什么没成就?愿是发了,不是从心地上发,不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发的。从那里发的?从意识心里面发的,妄心里面发的;妄心是生灭心,所以你那个愿会灭。如果从真心里面发的,这个愿就不会灭,真心不生不灭,这个愿发了之后,不会退转;从妄心里发的会退转。缘消失了,愿就没有了,这一生再投生到人间来,又遇到佛法,把从前的愿心又勾引起来,就这么回事情,所以称之为本愿,这个意思浅。
深一层的意思,‘本’就是真如本性,从真如本性发的大愿这叫本愿。诸位要晓得,果真从真如本性发的大愿,你就不是凡夫,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因为你会用真心,用妄心是凡夫,用真心是菩萨。你们都学过《百法明门》,法相唯识入门的一个课本。《百法明门》里面给你讲同生性、异生性,这两个都是此地讲‘本’的意思。异生性用就是用妄心,异是不一样,跟佛菩萨不一样,用的心不一样;佛菩萨用真心,你用妄心,你跟佛菩萨差异叫异生性。那些人是异生性?十法界都是异生性。别说六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跟十法界里面的佛,像天台家所讲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异生性。
那些是同生性?同生性就跟诸佛如来用同样的真心。如果用相宗的话来讲,转八识成四智,这就用真心,那就是同生性。同是跟诸佛如来相同,跟佛用的是同样的心,真心。佛的心好比十五的满月,如果你会用同生性,你好比是初二、初三的月芽。月芽虽然跟满月光不一样,但是都是真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是假的。异生性,古人把它比喻水里面的月亮,是月亮的影子,那个叫异生性,那个不一样,不是真的。虽然是月芽,像初住菩萨、十住菩萨真的是月芽,到十行、十回向、十地,慢慢在增加它的光辉,到如来果地上那就是满月,统统用的是真心。从真心里面建立的信心,从真心里面发起的大愿,这是本愿。这样的愿力,古德讲经得起考验,什么样的狂风大浪,他也不会动摇;无论什么样的顺境、逆境,他决定不会为境界所动。为什么?他那个愿是从真心发的,是依真心。如果不是依真心,妄心发的愿,这个愿力不强,愿力很弱,很容易被境界所转,很容易迷失方向,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
真心就好比是大地,真心里面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好比是根,立愿这就是本。然后你的行持,我们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好比树木的枝干、枝条、花叶、果实,自然就茂盛,所以愿要从真心里面发。真心必须要肯定自己心地宝藏,与十方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你要肯定,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从这个地方发起大愿。我们虽然在经教里面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可是在生活当中依旧还是妄心作主,一妄是一切都妄,不会说我发的心、发的愿是真的,其他的生活是妄的,没这个道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把虚妄的习气改掉,要不在这个地方下功夫,不叫做修行,那是假的,假修不是真修。真修,不仅仅是宗门里面著重提倡从根本修,所以禅宗成就快,根本是心地,教下又何尝例外,净宗也不例外。净宗如果用真心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不会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不会。可是净宗的确是个方便法门,其他任何宗派、任何法门,如果不用真心就决定不能成就。但是净土宗好处就在此地,妄心也能生凡圣同居土,这个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烦恼习气断不尽的人,如果能够依照净宗经论所讲道理方法去修学也能成功、也能往生,这是净土无比的殊胜。
所以发愿,你是根据什么发的,你是从那里发出来的?我们不能不晓得。我们再说落实到事相上,事相里头有通、有别。通是共同的,一切菩萨、一切诸佛共同的大愿,这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通愿。这个愿从什么地方建立?发生起来的?是从自性里面的般若跟慈悲,你没有智慧发不起来,没有慈悲也发不起来。因为有智慧、有慈悲,见到众生苦,特别是六道里面众生,无始劫以来堕落在六趣流转,没有办法出离。佛菩萨见到,所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是从这个地方发的。
在四谛里面依苦谛而发的,我们发愿是不是依这个?现代的众生比古时候这个苦,不晓得要加多少倍。不觉悟的人,他的心思愚昧,观察世法含糊笼统,看不清楚。科技是给我们带来生活上一些方便,今天声光化电,古时候没有,可是你有没有想到我们享受科技的方便,付出是多少的代价,你要仔细去思惟,那是古人所讲‘得不偿失’。我们得到受用很小,时间很短暂,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不成比例。换句话说,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明白一点,把我们在六道受苦的时间加长了,在六道里面受的苦难加重,你说值不值得?为什么是这个现象?这种物质文明的生活,增长我们的贪嗔痴慢,远远不如古代;古代这种生活一般人贪嗔痴慢的意念有,比现在薄。换句话说,他轮回的时间可以缩短,六道里面受苦可以减轻,我们今天不然。不要说很久了,半个世纪之前,还没有听到人说地球病了,生态环境不平衡了,没有听说过;空气污染、环境污染,没听说过。五十年前、一百年前,没有,那有这些名词。
现在科技的进步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可是带来的灾害,你就没有想到。如果这些科学家要豁然觉悟了,这负面的灾害太大,我想他这个科学技术就终止,不再发展、不再去做了。一个头脑很清楚、很冷静的人,这才能观察得出来。所以众生苦,物质文明虽然进步,众生比从前生活得更苦。物质上享受有一些方便,可是精神上的痛苦是人人都不能够避免。你今天在这个社会上,你有很多的财富、有很高的地位,依旧不能避免。那有古时候的人那种生活悠闲自在?我们在古文里读过很多,从前作官的人、作地方首长的人、领导的人工作不繁忙,每天一、两个小时事情就办完,其余时间读书、写字、画画、游山玩水,过的是诗情画意的生活。那里像现在人,现在人过的是分秒必争,这个日子有什么过头,这么紧张、这么痛苦。明白事实真相还愿意到人间来投胎吗?他不会来了。觉悟的人只有佛与大菩萨来,来救度这些苦难的众生,实在讲四弘誓愿这一愿才叫真正的本愿。
要发愿度众生,自己一定要能给众生作榜样、作模范,那就是德行。众生为什么受苦?因为烦恼不断,见思烦恼天天在增长、天天在扩大,这个事情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佛菩萨要做一个好样子,断烦恼。世间人犯了错误,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增长贪嗔痴慢,不择手段干一些损人利己之事,不知道因果的定律。世间人常讲‘损人利己’,其实这个话是错的,依旧不了解事实真相;明了事实真相,我们知道损人决定不利己,没有这个道理。只有利人才会利己,这才是一定的道理,损人那能够利己?可是他们迷惑颠倒,以为自己的利益一定是建立在别人损失我们就得利益,这是妄想,这是造极重的罪业。所以《了凡四训》我们要推广,让这些人多念念,然后才晓得每一个众生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用不正当手段夺得来的,依旧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中没有,你试试看,你去抢,抢人家,你看看你能不能抢得到?你命里头没有,你还没有动手,已经被警察抓去。换句话说,你能够偷得到、你能够抢得到、你能够霸占得到,统是命中所有,不用这些手段也得到,那你何苦?所以明白人常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这个话就是说你一生的福报是你前世修的,你命里头有这个福报,任何力量挡不住,你决定会得到,你决定丢不掉,何必用这些不正当的手段?错了。
佛菩萨在世间给众生示现最好的榜样,你们用不正当手段得到,我用正当的方式,我也得到。为什么要干这些害人害己的事情?为什么不多做一些利己利人之事?佛菩萨作这个样子,所以才有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这里头最重要是断给别人看,一定要为社会大众作一个好样子,建立自己的德行,才能被社会广大的群众敬仰。你这个人有道德,他才愿意跟你学,你劝他,他才会听;自己德行要有亏欠,你说的真正是好话,人家听了怀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所以未度众生,先要示现德相。
德行的标准也没有一定,要看现前的状况,这一个时代、这一个地区一般众生犯的是那些毛病?针对于这些病态下手,才能收得到效果。现在众生贪心重,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菩萨示现首先就要放下名闻利养,舍弃五欲六尘,就得从这上下手,这叫自利利他;成就自己,感化众生。如果光是讲经说法,自己不能够身体力行,别人听了会有疑惑;你自己说得这么好,你自己为什么不肯做?换句话说,你就收不到度众生的效果。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到、说到,先要把它做到,然后你再说,这大家没话说。其次的是我先说到,然后我自己也能做到,要兑现。
现在众生烦恼重,现在众生忘本,连儒家都明了‘本立而道生’,本忘掉了,这怎么得了?‘本’是什么?地藏本愿,本是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这是本。所以我们要提倡孝道,要提倡知恩报恩,不仅是口头说,我们要做到。现代人与人的关系只看利害,今天给我有利,我们做朋友,我恭敬你、巴结你;明天没有利了,就是路边人,不相识了。如果有利害上冲突,那是敌人,这是什么社会?如果叫这个社会不乱,不可能!
提倡孝道、提倡纪念祖先,现在佛门还在做,清明祭祖、中元祭祖、冬至祭祖,一年三次重大的祭祀节日,提倡孝道。我是一生福薄,前生没修福,这是佛经里头说‘修慧不修福’,可是我还没有落到‘罗汉托空钵’,我还没有落到这个程度,还能勉强维持温饱。我如果有大福报,给诸位说我不建寺庙,我建祠堂,提倡孝道。这个话我说了几十年,希望能建祠堂,建百姓宗祠,每年这三个节日举行重大的祭祀,在这里头宣扬孝亲。现在祭祀完全落在形式,很遗憾。譬如说我们清明、中元、冬至祭祀,祭祀节日应当是七天。七天,前面几天是讲解孝道、表扬孝道,最后这一天才举行仪式,这个就有意义。否则的话,徒具形式,什么叫孝?孝的意义在那里?不知道,这很难收到效果。
我们国家将孔子的诞辰订为教师节,这是纪念老师,一年有一次。凡是祭祀现在都应当是七天,要把为什么要修孝道?为什么要重视师道?要给社会大众讲清楚、讲明白,这个祭典才有意义,才不致于仅仅落到形式上。就连我们平常佛门里面一些仪规,譬如净宗学会成立之后,馆长提倡‘三时系念’的佛事,所以我们把三时系念详详细细讲过一遍。要做三时系念之前,一定要把三时系念讲过。要拜梁皇忏,一定要把梁皇忏从头到尾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大家去拜忏,这个心才相应,才能收到效果。对于里面的理、事、境界一无所知,照那个模式去做,收不到效果。所以古人这种忏悔,确实有不思议的力用;现在人我们修这个忏悔见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如果人人对这些理论、境界都清楚,那不必讲解,来修这个仪式,行!现在人都不懂,对这些仪规都不了解,所以必须预先要上课。
世出世间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儒家以孝道为基础,所谓是《六经》,皆是《孝经》的注解。同样一个道理,大乘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可以讲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都是《地藏经》的注解。诸位是真正能深入,你就能体会到这个意思。
这两愿是观察四谛而建立。能观察四谛是智慧,能发起这个大愿是慈悲;智慧、慈悲都称性,从性地上建立,这叫本愿。所以就像菩萨一样,菩萨用什么来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菩萨用道、用灭。这个道,诸佛如来过去也是凡夫,他是从凡夫修成的;诸佛如来从凡夫修成佛道,这个途径、这个道路,成佛之道!他怎么样修成?将他们的经验,将他们的方法传授给还没有发心的这些凡夫,迷惑颠倒的这些凡夫,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先做出修学的榜样给大家看,告诉大家这是正路,这是真理,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让他觉悟,让他跟你一起学习。
从那里学起?从孝亲尊师学起,世出世法都不例外。现在这个世间孝道没人提倡,渐渐的消失、淡忘了。而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他不懂得孝道,他怎么会懂得尊师重道?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学生不敬老师,不足以为怪,你要责怪他,你自己就错了。要把不孝父母、不敬师长看作正常的现象,现在是这么个时代。如果看到有一个懂得孝亲尊师的,喔!那是很不平常,换句话说,那不是凡人。谁教他?没人教他;没人教他,自己会,那不是再来人是什么?他不是凡人,换句话说,佛菩萨再来应化的,凡夫是决定做不到的。凡夫教,他都不能接受,他怎么会自动做到?
今天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是生大慈愍心,不但你不敬他,还要毁谤他、还要糟蹋他、还要侮辱他,这都是大风大浪,佛菩萨应化在其中,如如不动,为什么?他的本愿是从真心本性里头建立的。不论你怎么样糟蹋,佛菩萨示现到后来,总会有一天你会觉悟,你会悔过,这个就是要用长时间感化众生。佛菩萨晓得一切众生必定会受感化,因为他的业障习气太重了,不是短时间他能够体悟,需要一段长时间,需要一段深化,他才能感动、才肯回头。然后认真努力去学习,达到续佛慧命,帮助众生、成就众生的教学目标。
‘孝亲尊师’这四个字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行。你要是明心见性,你一定会做得圆圆满满;你做不到,是你没见性,你在迷惑颠倒。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一定要性修才能够见性,现代人修学见性就难了。倓虚老法师在《念佛论》里面跟我们讲,他说他一生当中没有见过明心见性的人,不但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他说参禅得禅定的人,他见过。参禅得禅定,果报是生四禅天,这个很了不起,不能出三界。参禅要明心见性才能出得了三界,如果不能明心见性,是出不了三界。这就是他老人家讲,在我们这个时代参禅不如念佛,念佛能带业往生,往生是出了三界;不但出了三界,而且出了十法界。他是天台宗的祖师,他念佛往生的,他往生的时候坐著走的,很难得。天台宗历代的祖师念佛往生的人很多,大概是受智者大师的影响,智者大师是念佛往生的。后来他们的祖师统统都念佛,虽修止观,不舍念佛,真正得利还是念佛。可是止观的修学,可以提升他往生的品位,这是真的。我们古人常讲‘禅净双修’,天台宗确实如是,它真的是禅净双修。
所以孝道就很重要很重要。过去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说,‘孝’这个字、这个符号就是代表我们真心本性。中国文字之完美是世界上罕见的,这个字的形象、样子是会意,叫你看到这个字,体会里面的意思,这个符号的意思。这个符号上面一半是‘老’字,下面一半是‘子’,这两个集合起来称之为‘孝’;这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这孝字的本意在此地。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从竖的说。有竖当然就有横,所以这个符号实际上代表什么?佛法里面所讲‘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十方、三际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十方、三际是一个自己,这不就是佛法讲的法身吗?法身就是讲十方、三际是一不是二。‘孝’这个字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法身理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这个体生的,都是从孝生出来的,不孝怎么行?
孝就是一心,孝就是一真,孝就是法界,我们修学大乘人对这个不能不懂。所以修学以它为根本、以它为基础,从它这里面生出大慈大悲,就是观世音菩萨法门。观音,大家晓得千手千眼,表什么?表眼到、手到。看到众生有苦了,立刻就去帮助他,千手千眼表这个意思。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文殊菩萨是不是千手千眼?普贤菩萨是不是千手千眼?我们佛堂里面两旁边供的是文殊、普贤千手千眼,地藏菩萨也是千手千眼,任何一尊佛菩萨都是千手千眼。千手千眼代表眼到、手到,表这个意思,不是真的一千只手、一千只眼,实在就是我们世间人常讲双手万能,就表这个意思;观察入微,双手万能,表这个意思。这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去学习的。
对众生,帮助众生终极的目标,一般讲这目标有三种。最下等的目标是解决众生现前的困难,帮助他一生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下等近程的目标。中程的目标,是要帮助他来生还要得福,不能说这一生享福,来生堕三恶道,那就可怜、那就错误。这一生享福,来生继续还要享福,更希望来生的福报比这一生要大一些,比这一生更殊胜一些,这是中程度生的目标。远程、大的度生的目标,是要帮助他圆满证得无上菩提,换句话说,帮助他成佛,这个目标才真正是达到圆满。佛菩萨教化众生,为什么特别赞叹净宗法门,净宗法门这三个目标统统都含摄在其中,实实在在说这是大圆满。所以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尊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就是他教化众生、他度众生,三个目标都圆满。
而且确确实实净宗教人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观经》的净业三福,一开端就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前人懂得,所以做父母教儿女那一桩事情最重要?尊师重道,他不是教别的。老师教学生第一重要的课程就是孝顺父母。所以一个小孩从小接受这个教育,少成若天性,从小灌输、从小教导,在他心地、在他阿赖耶识里面根深蒂固,永远不变,他能够尽孝。孝里面包含一切世出世间法,在此地不能细说。在家能孝亲、能友爱兄弟,这就是悌;能报效国家,就是忠。所以八德里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是个根本,其余七个都是孝表现在不同事相里面,给它建立的名相,其实就是一个‘孝’字。
在佛法里面三学、四摄、六度,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一个孝字,世出世间的正法决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道场的建立,大众在一起薰修,为什么第一部要讲《地藏经》?道场硬体的设施建立了,建立之后我们得到这个硬体,要在这个地方建立软体,心理的建设。心正则行正,与道就相应,与心性相应,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
《地藏菩萨本愿经》特别殊胜之处,孝从度母亲做起,一个人在世间最亲密的是母亲,父亲还次一等。一个婴儿出生下来时时刻刻不离母亲的怀抱,受到母亲的关怀、照顾,恩德无与伦比,所以讲孝亲第一个是母亲。这个经里面我们看到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修学地藏法门的这个人,地藏菩萨不是一个人。凡是修学孝亲尊师这个人就是地藏菩萨,凡是修学慈悲救一切众生苦难的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这个意思我们要懂。我们要以一生具足一切菩萨才能圆成佛道,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真正的意思。我们要学地藏的孝敬,要学观音的慈悲,要学文殊的智慧(我们现在讲理智),要学普贤菩萨的落实,这不是一个身具足了四大菩萨。四大菩萨再要细分就是无量无边一切菩萨,这叫法门无量誓愿学。
从这个地方诸位也就能体会到,《华严》、净宗经典里面所讲‘一即一切’,一个法门决定含摄一切法门。地藏孝敬,孝敬里面当然有慈悲,孝敬里面有理智,孝敬落实,一个地藏就具足观音、文殊、普贤,不统统具足了吗?普贤菩萨实践,实践里面必定有孝行、必定有慈悲、必定有智慧,那不是一个菩萨又具足一切菩萨。所以才给你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圆融,法法无碍,你才真正懂得佛法的不可思议。所以他是,我们在这里看到是为母亲发心,这比什么都亲切。教给我们孝顺心怎么样生起?度母亲。母亲对我们有这么大的恩德,无论我们在那一个地方、在那一个时候,念念不忘,念念不忘是在心上。为报母恩,不但我们不可以做错事,连一个恶念都不能生起,为什么?对不起母亲,这不是母亲对儿女的期望。每年举行一次祭祀那是提倡孝道,扩展孝道,用意在此地,是利他。念念断恶、念念修善,这是孝母亲这个心约束我们必须要这么做。你说这个孝的力量多大!推动我们在菩提道上精进不懈。
从孝母亲使我们联想到教导我们的老师,没有老师,我们怎么会懂得孝道,所以老师的恩德不能忘。朴老提的‘知恩报恩’,这四个字是世尊在《大般若经》里讲的,二地菩萨修学的法门。二地菩萨在《大般若经》里所说主修有八个科目,知恩报恩是其中的一个科目。在这个时代特别值得提倡,现在社会忘恩负义的人很多,忘恩负义是罪行、是过失,苦报;知恩报恩是正行、菩萨行,果报是乐报,不一样。今天社会这些大众犯些什么过失,我们要针对过失来加以辅导、来加以帮助,这样就对了。所以是因母亲发心,这太亲切了,这样的教学使我们体会到,世尊高度智慧、圆满智慧,极其善巧方便;善巧方便达到了极处,让我们听到、接触到,不能不信,不能不学。所有一切善法、一切善行,都是从孝顺母亲、救度母亲而衍生出来的,这真正是根本。我们在菩提道上的正行、成就愈是殊胜,对母亲的孝敬就愈是圆满。所以我常说孝道做到究竟圆满的只有一个人,成佛;圆教的佛果,这是达到究竟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还欠缺一分。
我们为什么要发心度众生、为什么要发心断烦恼、为什要发心学法门、成佛道?为报母恩。我们不这样做,对不起父母,特别是母亲。如来的正教大囧琺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四弘誓愿是一切诸佛如来的通愿、本愿。地藏菩萨特别以无比的悲心偏向受苦的众生,众生受的苦难愈多,菩萨的悲心愈重,所以经上称他‘永做幽冥教主’。幽冥是地狱,菩萨的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悲心到了极处。地狱这个苦难的地方,一般人不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去的,他去,别人不愿意吃的苦头,他肯吃。在地狱里面一定要现地狱同类身,不现同类身,怎么能教化众生?要修同类行,地狱众生受那些苦,菩萨在里头也要示现受那些苦,不能特殊,不可以例外,才能够感化地狱众生觉悟,忏悔回头。所以是忍苦忍难,大慈大悲,这是地藏菩萨的本愿,让我们修学大乘初发心的人要学地藏菩萨。我昨天给诸位提示,‘幽冥’另一个意思就是谦虚卑下,永远在别人下面,认真努力修学教化众生,名闻利养种种一切享受,奉献给别人,自己永远处在下位,这是幽冥的意思。经题的别题就介绍到此地。
末后有个‘经’字,经是通题。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我们都尊称为‘经’。这个称呼是顺著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佛法没到中国之前,中国人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训都称之为‘经’。像儒家有《十三经》,道家老子尊称为《道德经》,庄子尊称为《南华经》,对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这样称呼。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人对它尊敬,同样也称之为经典。根据经典里面的解释,梵文原文称为‘修多罗’。修多罗它的本意是线,因为过去佛经是用贝叶写的,写好之后两边打洞用绳子穿起来,所以叫做线。中国人对这个线不尊重,中国人尊称为经。
修多罗里面它有些意思,通常讲有五个意思。第一个是‘涌泉’的意思,像泉水从地上往外面冒出来,这是取佛所讲义趣无穷;我们现在讲很有摄受力,愈读愈有味道。不像世间人文字,世间文字诸位要是看报纸、杂志,看一遍不会想再看第二遍,为什么?一遍的味道就尽了、就没有了,这个味道很淡,不浓。世间好的文学作品,大家喜欢看、喜欢读,可是如果读到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不再想看,它这个味道就比报纸、杂志浓得多,它可以让你看个十几遍、几十遍。可是经典那就不一样,经典的味道永远不会衰退,我们可以做个比较。在中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四大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中国著名四大文艺小说;你能看多少遍?看个十遍、二十遍,不想看。给诸位说,我看过十几、二十遍,我那是做学生时代。那么大的书,我告诉诸位同学,这本书我从头到尾看一遍顶多一个星期。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看中国古典文艺小说,我看到初中一年级以后就不看了,这东西没味道了。可是《四书》、《五经》、《古文》,你从小学念到胡须白了还有味道,还是津津有味,不一样,意味无穷。佛经的味道就更浓了,诸位如果能够契入到佛的大乘经典,世间的典籍不再想看。我过去在初学的时候,对于心理学很有兴趣,找不了不少心理学中国、外国的这些名著,没看完。以后接触到佛法,接触到佛法的法相唯识,这一看世界上所有的心理学跟法相唯识来作比,那差得太远了。佛法的味浓,像泉水往外涌。
第二个意思是‘出生’,能出生一切微妙的善法。佛经读了之后,你的心善,你的行自自然然就善,把你的性德引发出来,所以这个善不是学的。第三个意思是‘绳墨’,绳墨用现在的话来说它是标准,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的一个决定的标准、绝对标准。绳墨是比喻,大概在中国现在还有,木匠锯木头用个墨斗拉一条黑线,然后跟著锯;现在西洋人已经不用这个东西,它的意思就是标准。第四个意思是‘显示’,它能够显示真理。第五个意思是‘结鬘’,结鬘就是贯穿诸法,要用我们现在讲就是科判,就是章句之学;它的文字组织自始至终一脉相承,有条不紊,取这个意思。文字结构严整,它思想体系就很清楚。修多罗里头有这五个意思。
还有多意,多意是像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就讲十个意思,《华严》是以十代表圆满。可是我们通常解释经的意思多半是用‘贯摄常法’四个字来解释,这是普遍也讲得很好。‘贯’就是贯穿,就是结鬘的意思,就是佛的说法很有条理、很有层次,有条不紊,这就是科判之学。中国在后期学术界里面有所谓章句之学,实在讲章句之学就是从佛经科判之学变过来,佛法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很深。拼音也是从华严字母里面学到的。这贯的意思。‘摄’是摄受,就是刚才讲涌泉的意思,这里头其味无穷,能摄受人心,让你接触到、读到之后欲罢不能,你会非常欢喜,它有这个力量。而且这种法味永远不衰,愈深入愈浓厚,这是世间任何书籍都办不到,它有这么浓厚的摄受力。‘常’是说它所讲的理论方法永远不变,超越时空。古时候三千年前,遵循这些理论、方法修学得成就,现在三千年后的现代人,用这个方法、用这个理论,同样能成就,超越时间。古时候印度人用这个方法能成就,现在中国人用这个方法也能成就,超越空间。超时空的作品,这是真理。‘法’就是法则、规矩,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你决定成功。经典具足贯摄常法四个意思。经题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合起来经的题目是‘地藏菩萨本愿经’。
我们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修学,成就自己地藏法门。以这个为基础,才能建立一切大乘佛法,建立净土的佛法;离开这个基础,给诸位说,无论什么佛法统统不能建立。所有大乘法、净土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离开这个基础就没有佛法,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真正学佛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有成就,这个法门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去修学。古德在讲经之前还有玄义,玄义里面的内容也非常之美满,我们限于时间这个部分我们就把它省略,好像我过去曾经讲过。是不是留著有录音带,我也记不清楚,留的东西也很多,如果有,诸位可以找出来作参考。
下面我们看人题,就是翻译本经的人。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佛经里面翻译的人很重要,也是让我们生起信心。佛经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是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说。拣别它不是伪造的,它不是架乩扶鸾、神仙来降的,不是的,那个不能够令人生信。扶鸾这桩事情,我很小的时候,好像是念小学的时候,在福建,我看到福建扶鸾的风气很盛,我看他们那个作法我有信心。因为扶鸾的人,扶鸾在沙盘上,那个也很考究。这个鸾笔,也叫扶乩,叫乩笔;他们刻一个龙头,龙的舌头撑下来的时候就是那个笔杆。用一个小畚箕,也装潢得很美观。扶鸾的人多半是在街上找一些挑水、卖柴的,那个时候在抗战之前,一般家里面没有自来水,买水,专门有挑水卖的,这些人不认识字;有卖柴的。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就在马路上随便找他们来,请他们来扶。所以沙盘上写的字我们在旁边我们都认得,他写的是规规矩矩的,一点都不潦草,一笔一画写出来,大概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能够写几十个字,再把它记录下来。我对那个很相信,因为他们自己本身不认识字,尤其不是固定的人,随时找来的,我很相信它。可是我在台湾看到那个扶鸾,我就不相信。为什么?扶鸾的人是一定的一个人,扶乩的是固定的一个人。而且乩盘一开动的时候,那个里面动的我们怎么看一个字都看不出来。而且他口边念的时候,半个小时候念一、两千字就出来,所以我看到那个我不相信。那个大概是伪造的,不是真的。佛经不是这些鬼神鸾笔,确确实实是从印度梵文翻译出来的。所以有翻译的年代、翻译的场所、有翻译的人,足以证明它的真实性。
译人这个题里头,朝代是代表时间,这是唐代,唐朝的时代。翻译的法师,我们也要知道。古时候的译经不是一个人,所以有译场;译场是国家建设的,就是译经的场所。参加译场工作的人很多,它里面的执事也分配得很细。译人是译场的负责人,好像译经院他是院长,所有这些翻译的都用他的名字,他负责任;像一个机构里面的长官一样,做这个工作可能是他底下人做的。里面法师、居士都很多,参加译经的工作;经译成之后,用他的名字,他负责任。正如像政府组织一样,政府里的长官,一个市长;市长发布所有这些文件、公告,都是他底下秘书、科员、科长替他拟的草,他看过发布,他盖印,书他的名,他负责任。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不一定是他自己翻的。
这位法师在“于阗国”,于阗在我们现在的新疆,在唐朝时候是西域的一个小国。这是说明法师的籍贯,他是那里人,他出现在什么时代;唐是代表时代,于阗国是代表他的籍贯。“三藏沙门”是代表他的学历。通常称为三藏法师,他老人家客气,不敢称法师,称沙门。沙门是个很谦虚的称呼,要用现在来说就是学生,是在学习的,不敢称师,称为学生,地位跟大家是平等的,我们同学。‘三藏’,这是一定要冠上去,如果不通达三藏就没有资格翻经,翻经的法师一定是通达三藏,才有资格翻经;经、律、论三藏他都通达。‘沙门’是梵语,古印度凡是出家人都称沙门,不一定是佛教。其他宗教里面出家修行的,像婆罗门教、瑜伽、数论,只要出家修行的都称为沙门。沙门这个名称传到中国来之后,就变成佛家出家人的专称,它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就称之为沙门。这是法师谦虚的称呼。
“实叉难陀”也是梵文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称为喜学,欢喜学习。“译”是翻译,这就不多说了,是实叉难陀大师译出这部经。法师在中国还有一部就是现在大家所读诵《八十华严》,八十卷《华严》也是他老人家翻译,所以对于中国佛教很有贡献。我们在此地读经,对于传法的人这种大恩大德,我们也不能够忘记,没有他翻译,我们就读不到这部经典。没有祖师大德代代相传,我们也没有缘分见到这部经,所以对于历代祖师我们都以感恩的心来看待。感恩一定要报恩,报恩就要认真的学习,这才是真正的‘上报四重恩’;能报恩,必定能‘下济三途苦’,所以报恩度苦是一桩事情。你这个报恩之行,让众生看到之后,能够生起感发,能够觉悟、能够回头、能够改过自新,就收到度化众生真实的效果。
本经经文一共十三品,第一品是序品,但是它的品题叫《忉利天宫神通品》。在这品经里面佛为我们说明,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他在这个世间示现修学、成道、教学,所谓是转法錀、度众生。教化众生的缘分,快要到终结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要示现灭度,在这个之前特别为我们示现报母亲之恩。我们在经典里看到,世尊出世之后,他的母亲就过世了,母亲生在忉利天,所以一定要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在忉利天住了三个月,为母亲说法,就是说的这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利天宫这一次的法会非常非常殊胜,世尊为我们说出地藏菩萨过去因地当中,度母亲的这些公案因缘,我们一般讲故事。希望我们听了之后能够感发,学习效法地藏菩萨,奠定大乘修学的基础,这是这一品经的义趣。
师兄在诵读地藏经前,也是能够去详细的了解地藏经全文注音,这样师兄对经文的体会也会更加的好,师兄能够学习到的内容也会更加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