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放开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2-10-24 10:16:13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放开的艺术

  1956年8月17日

  你坐禅时,即使没有得到任何的直觉领悟,起码要了解这么多: 入息时,你知道。出息时,你知道。气息长时,你知道。气息短时,你知道。舒适不舒适,你知道。如果能知道这么多,你做的很好了。至于那些进入内心的种种想法与概念[saññā] ,无论是好是坏、过去将来,把它们轻轻扫到一边。不要让它们扰乱你正在做的事——也不要去追逐、厘清它们。当这样的一个念头穿过时,就让它过去。保持你的觉知不受扰动,安住当下。

  我们说心去这里那里时,实际上不是心去。只有概念去。概念好比是心的影子。身静止时,它的影子怎么会动? 身在动,是影在动的因,影子动起来时,你怎么抓得住它? 影子是抓不住、抖脱不了、固定不得的。构成当下的觉知: 那才是真正的心。去追逐概念的那个觉知,只是个影子。真正的觉知,也就是知性,就在原地,它不站立、行走、来去。至于心——那个不以任何来去、进退的方式行动的觉知——它是安静、不受扰动的。当心处于这个正常、平衡、不散乱的原本状态下,也就是当它没有任何影子时,我们就可以宁静地休息。不过,如果心不稳定、不确定、动摇不稳,概念升起来一闪而出——我们便去追逐它们,想把它们拉回来。追逐观念,正是我们出错的地方,是我们必须纠正的地方。告诉你自己: 问题不在你的心,要警惕的只是那些影子。

  影子是不可能改善的。譬如你的影子是黑的,你用肥皂洗到死,它还是黑的,因为那里没有什么实质。你的那些概念也一样。你不可能把它们厘清,因为那只是些欺骗你的影像。

  因此佛陀教导说,凡是不了解自我、身、心与心的诸样影子者,必然受无明——即暗昧痴迷的知见——之苦。凡是以为心是我、我是心、心是它的种种概念者——凡是像这样把事情全都混淆起来的人,既痴迷又失措,好比林中的迷路者。走失在丛林里,困难重重。既要提防野兽、又有吃住问题。四下里看过去,见不到出路。不过我们迷失在世上,比起迷失在丛林里还要糟上多少倍,因为我们日夜不分。我们没有机会找到一点光明,这都是因为心受无明的蒙蔽。

  修练心,令它寂止,目的是为了使事情简单化。事情单纯起来时,心就能够安止歇息。歇息后,心自然会逐渐地明亮起来,升起知见。不过,我们如果让事情复杂化——也就是说,让心混迹于色、声、香、味、触、想法之间——那就是黑暗。知见是不会有机会升起的。

  当直觉智升起时,如果你懂得利用,它可以引向解脱的洞见[毗婆奢那] 。不过,如果让自己对过去未来的知见兴奋起来,你不会超过世俗层次。换句话说,如果你过于涉猎色界知见,而不去求证心运作的智慧,它会使你在灵性上滞于不成熟的状态。

  比方说,禅相升起,你被吸引住了: 你知见了自己的前世,于是兴奋不已。过去从未了解的事,现在可以知道了。过去从未见过的事,现在看见了。它们可能使你高兴过头,或者烦恼过头。为什么?因为你对它们太认真了。也许你看见某个境界里,自己繁荣发达,是个有财有势的帝王显贵。如果你让自己高兴起来,那是耽于自乐,你已经偏离了中道。或者,也许你看见自己是个不屑做的角色: 猪狗鸟鼠、跛足畸形。如果你让自己烦恼起来,那是耽于自虐,你又偏离了中道。有些人真会那样忘乎所以: 一见到什么,就自命不凡起来,以为比别人高明。他们让自己骄傲自满起来——正道不见了,自己毫无觉知。如果不小心,这就是世俗知见把你引向的去处。

  不过,如果你心里坚守这样一个原则,就能够继续走在正道上: 无论出现什么,是好是坏、是真是假,不要让自己高兴,不要让自己烦恼。维持心的平衡、中性,明辨会升起来。你会看见,禅相体现着苦谛: 它升起(生) 、褪化(老) 、消失(死)。

  执取你的直觉,那是自找麻烦。所证为伪的知见可以伤害你。所证为真的知见可以重重地伤害你。如果你的知见为真,去转告他人,你是在吹嘘。如果后来发现是错的,它会反过来伤害你。这就是为什么有真知见的人们说,知见是苦的精髓: 它会伤害你。知见属于『见瀑流』[24]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跨越它。如果对知见紧抓不放,你已经出错了。知便知,就此放开。不需要激动、欣喜。不需要去转告他人。

  在国外留学过的人士,当他们回到家乡的稻田时,不会对乡里人讲述学得的知识。他们用平常的话,讲平常的事。他们之所以不谈论自己的所学,是因为(1)没有人听得懂; (2)讲那些没什么意义。即使面对能听懂的人,他们也不显示自己的学问。你修禅定就该这样。无论知道多少,要做得好像一无所知,因为这是有修为者的行事方式。如果你对其他人吹嘘,已经够糟了。他们要是不相信你,那更糟。

  因此,无论你知道什么,只知而已,接着把它放开。不要设定『我知』。做到这一步时,你的心就能够证得出世,远离执取。

  * * *

  世上万事,都有其真相。即使不真的事,也有真相——真相在于它们是假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把真的假的全部放开。一旦能做到了解真相后把它放开,我们就会有自在。我们不会贫匮,因为真相,也就是法,仍然与我们在一起。我们不会一无所有。好比钱多时,与其拖着走,我们把它存在家里。虽然囊中空空,我们却不穷。

  真正有知见的人也一样。即使他们放开了知见,它还在那里。这就是为什么圣者之心不会漂泊不定的缘故。他们是放开,却不是不加利用地乱扔。他们像富人一样放开: 即使放开了,仍然富足。

  至于那些像贫者一样放开的人,他们不了解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当他们把值得做的事扔弃时,只会走向灾难。比方说,他们也许认为,万事无真实性: 五蕴不真,身体不真,苦集灭道四谛不真、解脱不真。他们根本不作思考,懒到什么也不修,就放开一切,扔弃一切。这叫做像贫者一样放开。就像不少摩登哲人: 他们死后再回来时,就得从头开始过穷日子。

  对佛陀来说,他放开的只是身心中显现的真假之事,但他却没有仍弃身与心,因此才得到富有的果报,把大量的财富传给后世。故此他的弟子永无匮乏之忧。

  因此,我们应当以佛陀为楷模。假如我们以为五蕴毫无价值,因为它们是无常、苦、非我,等等,于是漠视它们,这样的放开,果报必然是贫匮。好比愚人厌恶自己身上的脓疮,不愿碰触,于是放开不管: 那个伤口是不可能愈合的。明智的人懂得清洗伤口、上药包扎,日后必能康复。

  同样,当人们只看五蕴的缺点、不看有益的一面,不善巧利用它们作有价值的工作时,这样的放开,是不会得善果报的。不过,如果我们聪明,同时看见五蕴有害的一面和有益的一面,接着在禅修中善用它们,观名色成就明辨智,我们将会富有起来。一旦拥有了真理——即法——的财富,我们有钱不苦,没有钱也不苦,因为我们的心将会出世。过去一直蒙蔽着感知的种种锈迹——贪、嗔、痴——如今将会褪尽。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将会彻底清洁、清晰、明亮,因为正如佛陀所说,法——明辨——如一盏灯。我们的心,远离一切困苦,将住于趋向解脱的法流。

  --------------------------------------------------------------------------------

  [24]『见瀑流』[diṭṭhi-ogha]: 直译为见解与观念的洪水。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