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法界的根源《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第一集)

发布时间:2022-12-01 08:37:07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纶贯》。我们刚刚圆满了《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研讨,在学习完整部经文以后,我们现在来学习《纶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在讲经或者是注疏,在没有讲经文以前,就会把全经的大意给听众做一个介绍。这种介绍有时候称为玄义,就像天台家用的「五重玄义」,华严宗贤首所用的是「十门开启」,这些都是对于一部经做一个概要的介绍,在这里青莲法师用「纶贯」这个名词。青莲法师是康熙年间一位大德,他的法名叫做灵椉,他所用的《纶贯》,包含了天台家五重玄义,但是又比五重玄义内容更丰富。我们今天开始来学习,从这个学习当中,我们希望能够深明《地藏经》的旨趣。

这个《纶贯》一开头,在没有介绍五重玄义之前做了一个序文,这序文并不算长,可以分成五个段落。这个《纶贯》可以说对于想要深入学习《地藏经》的同修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我们坚定对佛法的信心,对地藏法门的认知。我们这次的学习是完全依照我们的师父上人上净下空老法师在一九九八年底在新加坡净宗学会讲的《地藏经纶贯》,我们是依他的讲记进行复讲。我们来看《纶贯》的文字:

【原夫一念自性。体元湛寂。自性之心。用本虚灵。无相无名。绝思绝议。作群生之依止。为万法之根源。究竟号中道正空。褒美称第一义谛。】

这是第一段,这段是为我们叙说法界的根源,或者说是法性的根源。所以青莲大师在一开端就把这个根本的问题介绍出来,我们说法性也好,法界也好,都是指的一桩事情。法性是从体上说的,法界是从用上说的,所谓有体有用,体用不二。这段话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讲我们这个宇宙一切的现象从哪里来的,确实,这简简单单的一段话就把宇宙万法的根源说出来了,这是我们『一念自性』所现的。一念自性,自性,我们学佛的人常常会看到这个名词,自性是什么?自性就是一念。这一念很难懂,有的时候我们叫它真如,有的时候叫它本性,或者叫它真心。

为什么说它很难懂?因为如果我们想去体会这一念,去想想这一念到底是什么,这刚想已经落到了第二念、第三念,这一念就没有了。所以见不到这一念,就见不到这个自性。如果我们能够见到这一念,在佛法里面说你就见性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就不是凡夫了。这个一念说的就是宇宙万法的本体,要见到这一念,怎么见?凡夫见不到,不仅说六道的凡夫见不到,包括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禅定功夫非常深的,他们还是见不到;乃至于离开六道的,证了小乘圣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们没见到;阿罗汉再往上,四圣法界的菩萨,乃至四圣法界的佛,他们也没有见到。所以你看这个事情难,没有出十法界的人都没有能够见到这一念自性;换句话说,如果你能够见到一念自性,你就已经超越了十法界,你进入了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从哪里来的?一真法界就是我们这一念现的,一念就叫一真;如果是多念,这一真法界就变了,变成什么?变成十法界。这个十法界的「十」也不是指数字,它是代表圆满,代表无穷尽。无穷尽的法界从哪里来的?统统从我们的念头产生的,正所谓《华严经》里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讲的就是这一念,现的是一真法界;唯识所变就是多念,这一念之上又产生二念、三念,无数的念头就产生无数的法界,所以法界无量无边,归纳起来我们就说它是十法界。我们晓得一念就变现一个法界,我们人一天到晚打多少个念头,这每一个念头都变现一个法界,前念和后念就不一样,前面一个法界跟后面一个法界就已经不同了,完全是两个独立的法界,它们好像有联系,实际上没有。我们看到的好像在相续、好像在相连的这个现象,这是我们的幻象,我们的错觉。这个相续相,祖师大德,永明延寿大师在《宗镜录》里面就说,这个是相似的相续相;换句话说,这个相续相不是真实的,相似而已。

真实的是什么?念念的法界都不一样。一个人,他自己不同的念头都产生不同的法界,这么多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们都有无量无边的念头,那正是法界重重无尽,真是无量无边。法界,我们现在的话就说是宇宙,我们问,这个宇宙停留的时间有多久?我们现在看这个地球寿命已经有四十六亿年了,这个宇宙的时间有多长?从它的产生到它的灭亡到底有多少时间?如果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现象,就是这个法界,我们说宇宙存在的时间是剎那际,这剎那际是一瞬间,法界已经变了,它变化的速度太快太快了,不是说一秒钟变一次,要比一秒钟变一次快得太多太多了,剎那剎那的在生灭。

所以我们凡夫真的是凡眼,看不到这个事实真相,还以为这个宇宙在相续、在持久,事实上它是剎那之间在生灭。经上为我们做了个比喻,说一弹指里面就有六十剎那,剎那时间很短,一剎那里面就有九百个生灭。我们说弹指,假如我们一秒钟算弹四次,那一秒钟会有几个生灭?四乘六十乘九百,总共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这个生灭是讲我们念头的生灭,当然也是讲法界的生灭,这个我们自己觉察不出来,怎么可能觉察到我们念头一秒钟里面二十一万六千次生灭?怎么能够看到这个宇宙也是这样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就像我们看电影,这电影后面是底片在那里换,换了一张之后,又给它加一张新的,然后很快这张又拿走,后面又一张放上去,过去老式的放映机是这样子的。这个开合更换影片的速度有多快?一秒钟二十四次;换句话说,一秒钟这个镜头开合二十四次,换了二十四张底片。放映在银幕上我们一看,这些影像在相续,这个人动得很正常,一切运动没有什么异样,你看我们的眼睛被蒙骗了。实际上那个影像有没有动?没有动。这个影像有没有在相续?实际上没有。你在它的摄影机后面看,一张底片一张底片,每个都是定死的,它没有在那运动,一张一张又是独立的,没有联系的,只是它在不断更换的时候把你的眼睛蒙骗了,你以为这个影像在相续。所以我们一秒钟二十四次的生灭都看不出来,怎么可能看到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这只有佛能看到。

所以青莲法师在《纶贯》一开端,就把这一念自性,这法界的根源为我们找出来。当一念自性现的一真法界,现出来以后,我们的识把这个法界给转变了,识在不断的生这些念头,所以法界也在不断的变化,剎那剎那的生灭。

我们先来看自性。《华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心就是指自性,它是法界的体;唯识,这个识其实它根还是心性,只是迷了以后就变成识。自性起作用,作用被扭曲了、被改变了,所以我们叫它唯识所变,结果把现出来的一真法界也变成十法界了。这个一念自性是什么样子的?这里青莲大师说『体元湛寂』。所以自性的体是什么样子?湛寂,湛是很清净、很清澈,寂是很空寂。所以我们不能够把这个自性坐实了,如果把这个自性认为是一个实体,你就没办法体会湛寂的意思,因为你把它坐实了。所以真正要怎么样求明心见性?古人教我们要「虚求」,虚求才能够知道万法皆空。既然万法皆空,你怎么可以把它坐实?

万法都在变化当中,这个变化的根就是识。识,我们一般说这是阿赖耶,在相宗里面给我们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就有点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混沌初开」这种状态,叫无明,叫不觉。这个不觉它是一种动相,自性是湛寂的、是不动的,但是无明就不觉,这一念不觉就产生动相,这就叫无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无明的动相产生了三细相,这三细相又变成六粗相,然后辗转这样子去衍生,就变成我们现前所看到的宇宙,这些山河大地、芸芸众生。我们了解这个情况知道,看到这些山河大地、芸芸众生,知道它的体是什么,是自性。万法这一切现象都是动相,但是它的体是不动的。

我们想要见到真、自性,自性是真,万法是妄。真在哪里,从哪里找真?是不是说万法之外还能找得出一个东西叫真,万法之外还能找到一个自性?那你就叫坐实了。真在哪里?真就在妄里面,所谓真妄和合,我们在这十法界里面观察一切的现象都是真妄和合。知道虚空法界是阿赖耶识变现的,而阿赖耶识的体就是自性,所以我们生很多的念,这每一念它的根在哪?都是这一念,离开了一念哪能有二念、三念?就不会有了。我们可以用个比喻来说明,如果把自性比作月亮高挂在天空,我们看到这个湖水里面,或者是一盆水里面,里头映现着月亮。这映现的月亮就是宇宙的万法,它是本空的,它是幻有的,真在哪里?真在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就是一念自性,如果没有一念自性,没有天上的月亮,哪里能找到水里的月亮?水里的月亮就是从天上的月亮来的。所以我们明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宇宙万物真的都是真妄和合的现象,离了真没有妄,要在妄以外找真也找不到,所以这叫做体元湛寂,自性是这么一个状态。

自性湛,就是六祖大师说的「本自清净」,毫没有污染、没有风浪;寂,寂然不动,就是六祖说的「本不动摇」,这就是寂。这些都是形容真心的,这个真心能现能变,所以真性(或者真心、自性)也称为法身。法身我们本自具足,一切的宇宙万有都是我们法身自性所变现的,有人会觉得比较难理解,难道你说他这个人也是我变现出来的?月球、太阳,这些星系这么宏大不可思议,我自己想都想不明白,怎么可能是我自己变现出来的?确实是自己变的,古人常常用梦做比喻,你看人作梦,你在梦里面梦到山河大地、梦到众多的人,有你喜欢的、有你讨厌的,你在梦里或者是悲哀哭泣,或者是欢喜雀跃。可是问一问,你在梦里面所见的是从哪来的?是谁变现出来的?确实是我自己变现出来的,这个梦境没有一个人造出来让我去做这个梦,是我自己心变的。那变现出来的梦境叫妄,既然是梦境当然不是真的,所以叫妄,虽然妄它又真有,你能看得到。所以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宇宙万有,虽然看得到,虽然六根能够接触,但是知道它本身是妄的,而这个妄的境界又是从你这真心里现出来的,所以叫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和合。从这梦境里比较容易领悟。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够承认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我这一念心性变现的,所以跟我自己是一体,正如梦境里的山河、大地、人物都是我自己。承认宇宙一体,你才真正会发起对一切众生慈悲关怀的心,这个心就是佛门里常讲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众生跟我一体,当然自然要照顾、帮助一切众生,这叫无缘。无缘是没有条件,对众生的慈悲、爱护不用讲条件的,正如自己的一体,如果是左手痛了,你右手很自然的就去抚摸、就会关怀,还要讲什么条件?还要讲什么原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你才知道什么叫做自爱,自爱就是爱护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真正懂得尊重爱护一切众生,才懂得自重自爱。

我们了解了这一念自性以后,就会问,我怎么样才能够见到自性?要见到自性,首先我们要知道障碍我们见到自性的东西是什么,佛家常讲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是障碍我们见性的。所以真正怎么修?就是放下这三样东西,这是在佛法里讲,要修戒定慧。佛家八万四千法门里面,可以说每个法门都是帮助我们明心见性的,方法很多,譬如说念佛方法、密宗的持咒方法、禅宗的坐禅的方法、教下的读经,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是修定。定是什么?练我们如如不动。因为自性本来是如如不动的,如果我们心动那就见不到自性,所以要保持一念不生,没有妄念,你就能够见到自性。

怎么修法?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学习?《金刚经》上教我们一个原则,「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修定,在念佛法门里面讲这是修一心不乱。什么叫不取于相?就是不着相,不要执着那个相,在日常生活当中,要随缘而不攀缘,攀缘就着相了,随缘那就是不着相。用一个我们现在常说的话来讲,就是要随顺自然来生活,不要违背自然生活,在吃穿用度日常生活中,要练习「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就是学怎么样生活。譬如说吃饭的时候,不要想今天的饭好吃,昨天的饭不好吃,太咸了、太淡了,这统统都不是随缘,都是在着相,外着了相,内又动了心。穿衣服也是,想今天要穿什么衣服才好看,我今天穿的衣服款式太旧了,出去外面笑死人,这样想的话都是动心了,一心不乱你修不成,你就没办法见性。所以真正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不动,不受外界的五欲六尘的诱惑,内不起烦恼、不起分别执着,你这个生活真的叫人生最高享受。所以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完全随顺自然的生活。如果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这些妄想、分别、执着,甚至还有占有、控制的念头,那你生的是烦恼,你不是在享受生活。所以湛寂就是真正的享受,那是心真正清净、平等、正觉,你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也能够懂得怎样成就自己和帮助别人。

下面讲的『自性之心,用本虚灵』,这是讲我们怎么样用心,用心要用真心,这个真心它的用是虚,虚则灵。所以在楞严会上,阿难尊者请问世尊心在哪里?世尊也问他:你给我找个心来看?阿难找了七个地方,佛都摇头,他没找到真心。佛让他找心,也没有跟他讲找真心找妄心,就是问他心在哪里?阿难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他坐实了,他不懂得用虚。所以佛法里面常常用「法轮」来做标志、来做比喻。你看法轮这一个轮,我们看到这个轮的相,它在转。它为什么能转?因为它有圆心。圆心在哪?圆心是虚的,你要找圆心找不到。但是有没有?真有,如果没有圆心这轮怎么能转?如果你把这个心坐实了,这轮也不能转,这个心要虚,轮才能够动。所以法轮这个比喻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万有的心在哪里,心有但是它是虚的,虚的不是说没有,而是你找它不到,六根都接触不到,但是它又是宇宙的主宰。真正懂得虚的人,这个人就见性了。

像六祖惠能大师写了一首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说本虚。因此,当怀让禅师参访六祖的时候,六祖给他做见证,就问他说「什么物?怎么来?」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你是什么东西?你从哪里来?这两句话问得好。怀让禅师怎么答?「说似一物即不中」,就是说像一个什么东西,这就不是中道,就错了。结果六祖给他肯定,说「你如是,我亦如是」,就给他证明了他已经见性。所以这个体确实说不出来,这个自性之心它能起作用,这作用也是遍一切处。譬如说我们的人体有这些器官的作用,譬如说眼睛能见、鼻子能嗅、舌头能尝、耳朵能听、身体能触摸,我们的意识能想,这眼耳鼻舌身意都会起作用,这个作用它的体、它的根源就是自性,六根的根性它本来就具足。正所谓眼有见性、耳有闻性、鼻有嗅性、舌有尝性等等,这个性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真正懂得用这个六根里面的根性,你就成佛了。如果我们不懂得怎么用,在这个虚妄的识心上去攀缘,这就是搞六道轮回。譬如说我们看,看不是用见性去看,而是什么?看了之后变成眼识,就是攀缘我们的识心,这就是六道轮回。

所以真正说到用,这是一个很高深的问题。所谓用心,怎么用这个自性之心?要用得虚,比较简单的来说,这心里头不能存有一物,心要空。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妄想、分别、执着要空掉,我们的烦恼、我们这些牵挂忧虑要把它空掉,内心里面保持空寂,这就能够容易开悟。这个空就是把有放下,这是空;但是你要把空也得放下,不要执着到空那边。譬如说我今天想,我不能够妄想、分别、执着,我心要空,就钻到空的那方面去了,那你心还没空。为什么?你心里还有一物,还有「我要空」这一念没放下。所以真正空是不执着有,也不执着空,二边都不执着,这叫中道,这是佛菩萨所行的境界。我们凡夫怎么行?念佛就能够接近中道。你看我们念佛的时候,万缘放下,心里面什么都不要想,这是不执有,但是念念都专注在佛号上,万缘放下,还要提起这一念阿弥陀佛,心里只有这句阿弥陀佛的佛号,除了佛号以外什么都没有,这是不执空。不执空,不执有,中道,这是用虚,虚就灵了,灵的作用是不可思议。

下面讲『无相无名』,这都是形容自性的。自性无相,这个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它没有形相,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真有。无名是什么?无名,也是它没有名相,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说「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子用道来形容这个本体。佛法用这些自性、法性、真心、法身等等,名相很多,那都是强名,勉强给它下的名字,所以说无相。那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又见到有相?我们明明看到宇宙万有真实存在,为什么你说无相?我们所说的无相是真实的,我们见到的相是假相,是剎那生灭的相续相。所以《金刚经》里面为我们说明,这是「如露亦如电」,这个相是如露,如露是讲它的相续相,它很短暂,但是它也能够暂时存在,像我们的身命很短暂,又暂时存在。如电是讲它的真实,真实是什么?剎那生灭。闪电实际上是一个形容,因为世尊在世的时候用自然现象做比喻很多,最快速生灭的,确实自然界里面就用闪电。实际上剎那生灭的速度比闪电不知要快多少倍,因为太快了,所以佛就跟我们讲这个宇宙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没办法觉察到它生灭,佛就跟我们讲不生不灭。而事实是剎那生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是宇宙的真实相,所以佛用「无相」来说明,用「无名」来给它命名。我们不可以执著名相,执著名相永远见不到自性。不仅名相不执着,这里讲『绝思绝议』,不可以用思惟,不可以用议论,佛家经常用「不可思议」来说明。不可思议,是告诉我们真的要这样子,不能用思惟、不能用语言达得到。佛菩萨的生活境界他们不起心、不动念,真的「绝思绝议」,心地寂静到极处,这就是大乘十地菩萨得的「寂灭忍」,这是绝思绝议最高的境界。

下面讲『作群生之依止,为万法之根源』,虽然自性你说不出来,绝思绝议,又无相无名,但是它竟然是群生的依止。群生是讲一切众生,依止是依靠。一切众生怎么来的?都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群生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有情众生讲动物,无情众生,整个自然界里的矿物、植物等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华严经》上说的,就是解释「作群生之依止」。宇宙都是我们心想生,这个心想就是「万法之根源」,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明白,能现的心跟所现的境界它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所以所现的境界虽然不同,我们看到不同的众生,地球上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信仰等等,都是不同;可是它的体、它的根源是一,是跟我一体。就好比一棵树,你在树梢上看、树枝上看,各种各样的枝叶形状不一样,可是你往下去看,看到树根,一个根。所以怎么可以在这个万法当中起分别执着?怎么可以起对立、起矛盾?我们师父上人在世界各地推行多元文化的理念就基于这个理论,所谓多元,根还是一元,多元归到一元,一元不碍多元,《华严经》上讲的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讲的是体,多是讲的相,不同。

『究竟号中道正空,褒美称第一义谛』。正空讲的是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这是讲中道,这是讲到究竟处。褒美称第一义谛,褒美是你称赞它,你把它称为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讲一念自性,如果落到二念、三念,这就变成第二义,不是第一义了,所以这些所讲的都是诸法实相,这都是讲宇宙万有根源。

这里第一段我们就介绍完了,现在我们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地藏经纶贯》。请看青莲大师这段的文字:

【诸佛悟之。则三身圆显。众生迷此。则六道循环。虽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无别。故古德云。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

青莲大师这段序文里面,第一大段讲的是法界的根源,就是这一念自性。这一段讲的是法界的起源,怎么起的。法界,我们通常称十法界,这十法界不是数字,它是代表圆满,这是讲无量无边的法界都是这一念自性所变现的。诸佛菩萨明了了,『诸佛悟之』,悟就是明了,所以他住在一真法界里面,不住十法界了。诸佛,不仅包括圆教的圆满佛,实际上圆教初住菩萨以上统统都明心见性了,所以都可以称为诸佛,也就是四十一位的法身大士。他们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就可以称为佛了,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天台家讲的「六即佛」,他是属于分证即佛,这是真佛,不是假佛。这里讲悟之,悟的是什么?就是悟一念自性。这一念自性的体相用,《华严经》用「大方广」来形容,在这里用湛寂来形容它的体,用虚灵来形容它的用,是湛寂、虚灵,这是讲它的体和用。相,相是无相。所以体相用,他不用大方广,他用湛寂、无相、虚灵。真正悟入自性以后,这些诸佛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三身圆显』,圆是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三身是指法身、报身、应化身,这三身都圆满了。

法身是什么?法身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而且跟整个虚空法界融成一体,这个一体就是法身。所以后面讲的『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这就是法身,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你真正肯定了,虚空法界里一切众生原来就是自己。地藏菩萨对这个非常明了,所以他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同体大悲。为什么?度众生就是度自己,自他不二,自他一如。就好像我们梦中的境界,这些山河大地、这些事物人物,统统都是自己,我自心所变现出来的。地藏菩萨从梦境里醒悟过来,所以他证得法身了,他一悟就一切悟,没有一样不是自己的法身。我们众生一迷就一切迷,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迷惑造业、造业受报,所以诸佛菩萨见到我们,叹息说可怜悯者,真可怜!所以地藏菩萨本愿正是建立在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的基础上的,我们通过对于《纶贯》的学习,真正明了为什么佛说地藏本愿不可思议。这是讲法身。

报身又是什么?报身就是智慧身,智慧的生活。当我们的般若智慧现前,对于宇宙万有这些真相彻底明了了,我们就证得报身,生活在智慧当中了。凡夫是生活在烦恼当中,生活在忧虑、困苦当中,这就是迷失了真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很痛苦,这真的叫苦难众生。这个苦难跟你的富贵、跟你的福报不相干,完全是你有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哪怕是富贵的人,他也是苦难众生,你看他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也是很苦。像释迦牟尼佛,他皇宫的富贵生活都不要,王位也不要了,他要出去野外,三衣一钵,树下一宿,过最简单、最贫穷的生活,可是他得大快乐、得大自在,为什么?他真正圆满了智慧。

第三个身是应化身。像释迦牟尼佛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八相成道,这就是应化身。其实佛有应身,我们也有应身,只不过是佛的应身他是应众生之感而现身,依他起。这个他当然最根本的是我们的自性,如果没有自性,佛依什么现身?所以最根本的是依自性现身,自性能现;众生有感,所以佛就来现身。所以佛的感应、他的应化,是两个感,一个是自性所感,这是本体,一个是众生所感。我们的应化身也有两个感,当然也是依自性,自性是体,没有一法能离开自性。我们虽然有自性,但是光有自性我们这个身也出不来,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善恶业报感应而来的身,所以叫业报身,来这里做什么?受报的。我们的应身跟佛的应身不同就在这里,我们是不明了,所以来这里受报。佛业障消尽了,他来应化是来帮助一切众生,是大慈大悲来救度苦难众生的。像地藏菩萨在六道中现无量身,这都是应化身。所以三身都圆满了,法身、报身、应化身。

悟的人就是三身圆显,这就成佛。不悟的,『众生迷此,则六道循环』。为什么叫他众生?其实他跟诸佛无二无别,一样的,只不过是诸佛悟之,悟了心性,而众生迷失了心性。这里的众生,不仅包括六道众生(六道循环的众生),也包括四圣法界的众生,因为四圣法界里面的阿罗汉、缘觉、菩萨、佛,都没有证得自性,都属于迷失的众生。当然这个迷有浅有深,浅的,他的境界就高、智慧就高;迷得深的,境界就低,苦难就多。就像我们,就说人道来讲,六道里的人道算是善道,善道里面的人,也有迷得深、迷得浅的,所以所受的果报也不一样。佛家讲造业里头有引业、有满业,引业是牵引我们来投生人道的,这个业是五戒,过去生中修五戒的,这生能得人身。虽然同是引业投生到人道,但是满业却不一样,满业是我们现前的福报,一生所受的是前生造作善恶业的果报,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统统都有因果的,统统都是自作自受的。所谓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讲满业有不同。明了这个因果,我们一定要断恶修善,如果造作不善,来生就有不善的果报,我们想希望得到福报,必须要自己努力的行善。这是六道里的众生这种生活状况。

『迷悟之有殊,而心性无别』。众生迷失了自性,诸佛他悟了,众生和诸佛他们的受用就完全不一样,就在迷悟不同。真心本性这个心性,跟迷悟不相干,跟你苦乐的受用也不相干,它是如如不动,不会因为你迷,它就不显、它就不存在;也不会因为你悟它就存在,它本来存在,法尔如是,这是真的,真的东西不动。所以心性不随迷悟,心性的体和用不随迷悟,所以六祖大师说「本不动摇」。可是心性会起作用,起作用,前面经文讲的,它是虚灵,如果你悟了,它这个作用跟你迷的时候它所显现的作用就不一样。

楞严会上世尊跟波斯匿王有一段对话,就是讲真心本性的作用。佛告诉波斯匿王说,你的真心本性就在你的六根里面,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只是你不知道,你迷了,所以你就没有得到这个受用。但是心性,心性还在,它并没有失掉,它永恒存在。所以世尊问波斯匿王说,你六十年前见到恒河这个见性,跟六十年后见恒河的见性有什么不同?波斯匿王想来想去,没有不同。对了,心性没有改变,它没有失掉。这个心性的作用,在眼就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鼻叫嗅性,在身体叫触性,在舌头叫尝性。所以你迷也好、悟也好,它还是起作用,只是迷的时候你的感受就不一样。

悟的时候的感受清净、平等、觉,迷的感受是不清净、不平等、不觉,区别仅在此处。虚空世界,古人讲「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这是讲到真实处。讲这是什么?宇宙万有、虚空法界都是我这一念自性,每个人,他这一念就现他每个人的虚空世界,你现的虚空世界跟我现的虚空世界互不影响,大家彼此手拉着手,但是你有你的虚空世界,我有我的虚空世界,念不一样,你的境界就不一样。所以,佛在我们这个世界应化,可是他在哪里?他还是在一真法界。佛当年弟子们请求他能不能够现出他的境界出来?佛在打坐,就把一只脚放在地上,结果一放下来的时候,整个世界变成琉璃的世界,然后佛又把脚放上来,这个境界没有了。这是什么?佛现给弟子们看,你看佛的境界是这样子的,跟我们境界完全不一样。为什么?迷悟不同,迷人和悟的人互不牵连,悟的人天下太平,迷的人看到这个世界动乱,很多的冲突、矛盾、烦恼,不一样的地方在这里。所以一定要觉悟,佛法的修学就非常重要,如果不修学,不接受佛陀教育,怎么可能认识这种事实真相?所以永远都是活在烦恼痛苦当中,这叫凡夫。真正悟了,悟了之后,现前的生活跟佛菩萨生活受用无二无别,这是佛法可贵之处。

\

这是第二段。序文里面第三段是讲佛法的根源,我们来看青莲大师的序文:

【考善恶报应并是惑心。既本一心而贯诸法。故我佛法门。惟以心为道也。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起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相。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此意也。是则地藏菩萨所云。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者。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门之指尔。】

青莲大师在这里为我们介绍佛法的根源是什么,也就是佛凭什么来说法,凭什么来教化一切众生。这段话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依据,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对无量众生说种种法也不离开这个原则。所以我们学会了,真正明了这段话,就能够区别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

这一段话,第一句是『考善恶报应并是惑心』。考是考察,考察善恶的报应,这是讲十法界里面的因果报应。并是惑心,惑,在佛法里讲就叫无明,十法界里面的一切因果、一切的事相从哪里来的?都是从这个无明变现出来的。所以一定要破无明,才能够证心性,才能够脱离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可是我们也不能够坐实,像《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意」,如来的真实意你千万不能够坐实,坐实了你就不解如来真实意,你解错了。这里讲的十法界也好,一真法界也好,你不能把它当真、当实,不是说真有个什么十法界你可以去超越,真有一个什么一真法界你可以进入,那就叫迷惑,你坐实了,所以叫无明。无明是什么?是你迷了之后才会出现这么一种现象,如果悟了,悟了就没有。

所以下面这句讲的是真实的原理,『既本一心而贯诸法』。这是诸法,讲的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法都是我们这一心所变现的,这个一心就是一念自性。这个贯就是贯通、圆融,你真能证得一心了,你对诸法怎么可能不贯通、不圆融?你对众生说法自然融会贯通,你可以去教化外道,你辩才无碍,降伏外道。外道是其它宗教信仰的人,佛菩萨他凭什么说法无畏、降伏外道,甚至在经里面我们看到,佛菩萨能降伏毒龙、降伏邪恶,他凭什么?他凭着一心,一心就能贯诸法,贯通。我们今天不能通,为什么?没有一心,这一心出不来,这就诸法有障碍。所以《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这个心就是讲一心、一念自性,现一真法界;唯识所变,是把这个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而这个识还是一心。所以对这个一心能够通,一切诸法就能通,所以我们修学最重要的纲领就是修一心。

就拿我们净土宗来说,我们念佛目的就是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境界,我们分三个境界: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里的一心是讲理一心不乱,也就是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跟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境界是相同的。这一心如何证得?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有这些妄想分别执着的心就不真,就不是用一心。我们师父上人为我们提出修学的纲领二十个字,是我们传心法要,这是教导我们如何落实一心。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就是一心。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真诚待人,能够用清净、平等、正觉来待人处事接物,能够慈悲关怀爱护一切众生,这就是用一心。在事相上,刚才讲的是心态,事相上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底下还要有个「念佛」,念佛是总归结。为什么要念佛?因为不念佛,你就不能够得到真实的究竟,这一生不能真正了脱生死,怕你是这样子。如果不了生死,哪怕你修再大的福德,来生也可能有隔阴之迷,就是很难保你不再迷惑,迷惑了就会退转。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为了要得到一心、要开悟。

所以云栖莲池大师曾经说过,如果你不往生极乐世界,不求愿往生的话,担保你老兄悟得不够,真正觉悟的人,没有不求生极乐世界的。那我们能不能去,能不能去到极乐世界?告诉诸位,你决定能去!为什么那么有把握?因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阿弥陀佛在哪里?是我们自性所现。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我们一心当中。所以我们能够用一心而贯之,怎么说不能去?一定能去的,信心充满,毫不怀疑。回到极乐世界,就是回到我自己家里一样,实际上这种回家的比喻还不够贴切,真正是什么?回归我自心。我们为什么会对往生极乐世界信心不足?就是因为不能够明了这个一心的道理,总是担心阿弥陀佛会不会来接我?我能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很多的疑虑,这些疑虑统统是你一心的障碍。把这个障碍去除了,你不要疑虑,你就用一心念佛,保证你能去。如果我们老是想着自己罪业太重了,往生净土没指望,疑虑重重,阿弥陀佛想拉你也拉不动,你自己不肯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事相、道理要搞清楚。

底下这句说,『故我佛法门,惟以心为道也』。这里讲的就是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是什么?以心为道。这个心不是我们的意识心,一般学者所说的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那个心跟物对立起来讲,他们讲的是意识方面的能思惟的那种心。那不是这里讲的心,这里讲的心是真心,学者们讲的唯心那个心是第六意识,意识心。这个心是自性,自性确实不好懂,如果你能真懂了,你就叫看破,看破的人一定能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真正看破他一定能放下。所以我们自己勘验我们学佛的功夫,看看我们是进步多少,从哪里看?看我们能放下多少,你能放下多少,就证明你能看破多少。今年比去年放下多了,证明你今年比去年看破多了一些,你就进步了。一年比一年放下得多,最后统统都能放下,彻底放下,放得干干净净,那是什么境界?这前面讲的湛寂虚灵的境界现前了,恭喜你,你证得心性了,你见性成佛了。

下面《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这个工画师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画家,画家凭什么画的?他自己心里有一幅图,把心里想的画了出来。古人有个成语叫「胸有成竹」,这个画家看着竹子已经全部领略在心,竹子就在他心里,他把它画出来。心里面如果没有竹子,怎么能画得出来?所以这个心是做了比喻,它是能画,比喻能现。能现什么?五蕴。造种种五蕴,这五蕴代表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我们看到,五蕴展开来就是百法,就是宇宙一切法,从哪里来的?从心来的,是心性变现出来的。五蕴是什么样的?《心经》上面你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五蕴是空,真正能够照见五蕴都空,你把事实真相就看到了,你所见的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的心性,这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

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就会用观,他能够作观。观最后是照,观照,最后是照见。怎么个观法?《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教给我们怎么样观,观我们的宇宙、身命,梦,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如露亦如电,我们现在说用快门,照相的快门来比喻,我们的宇宙现象是什么?你这一按快门一剎那,这就是整个宇宙停留的时间,就这么短暂,它这一片的底片出来了。剎那剎那在生灭的相续,这个相续也是相似相续,不是真的相续,我们所观察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宇宙。前一个宇宙跟后一个宇宙虽然隔的时间很短,剎那际,但是两个宇宙完全不一样,生灭太快太快了,而我们又没有办法觉察,所以佛讲是不生不灭。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个样子,剎那剎那的不断的在变、不断的在生灭,这就是五蕴,世间一切法的相。世出世间一切法唯有一样不变,那就是我们的一念自性,湛寂虚灵、湛寂不变、本不动摇,所以,凡所有相都是虚妄,都是不可得的,真正的真实只有我们自性。

底下《华严》偈子又讲到,『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一切世间,包括有情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这都是什么?心造。就是《华严》里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这是讲的它的真实,这是确实是这样;唯识所变,这讲个人的受用又不一样,你的境界、你的受用完全是你那个妄想变现出来的。所以不要用识、不要用妄想,你就用真心。用真心,我们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回归自然,这是真正自然生态的境界,里头没有自己的好恶去改变。就像一个花园,本来就很美的,这依正庄严本来就是非常好的,这是唯心所现的。你偏偏觉得这个树枝太长了,你把它剪掉,这个树叶你要把它搞平,这是按照你自己的好恶去取舍,这是什么?唯识所变,你把这个花园变了。这就是什么?不符合自然生态,你是用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去改变,把这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了。

下面『起信论云』,《起信论》是马鸣菩萨造的《大乘起信论》,他说『有法,能起摩诃衍信相』。摩诃衍是梵语,中国的意思是大乘,所以菩萨说有法,就是有一种方法能够令人生起大乘的信相。相,就是说生起信心的一种表现,这个样子,人觉悟的时候有觉悟的样子,迷的时候有迷的样子,信有信的样子,不信有不信的样子。信相是什么?对大乘生起信心那种样子。

这个样子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能够起这个信?『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这是讲用什么方法能生起大乘的信相,这里是引用经论来证明。谓众生心,这个心不是讲众生的意识心,是讲一念自性,跟前面讲的「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那个心是一个意思。『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这句话也就是跟「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心的作用。如果悟了以后,这个心的作用就没有障碍了,能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他能够贯通诸法。如果是迷,起了妄想分别执着,这是自己自设障碍,本来没有这些妄想分别执着,自己设的,障碍自己搞出来的,自作自受。你把这个境界搞得很苦,苦境界,自己在这个苦境界里面冤枉受苦,这就是众生,叫迷惑颠倒。所以『皆此意也』,就是这个意思。

后面一句说,『是则地藏菩萨所云』,这是地藏菩萨讲的,『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一切诸法讲的是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这个心,真心所现,也是可以说它是从妄心所变,这个心可以说真心,也可以说妄心。『与心作相』,这就是讲一切法由心想生,十法界六道的相从哪里来的?心变现的。『和合而有』,这是讲心跟法俱生俱灭,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共生共灭』,一切法没有离开心。下面说『同无有住』,这个同无有住是讲虚妄而不存在,这一切法是虚幻的,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这是无有住,住是存在,没有存在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这是一切境界都是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我们看到的境界其实就是这样子,念念相续的幻有。而得住持是什么?它有,但是它本体是空。『暂时为有』,这个有是梦幻泡影的有。菩萨明了这个道理,他在这个境界里面他不会妄起分别、执着、烦恼,众生在里头迷了,迷了之后麻烦就大了,自己受苦。所以最后说『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门之指尔』,指是指归,这是讲佛法的根源在什么,就是这个心地法门。所以我们《地藏菩萨本愿经》依什么?就是依这样的心地法门,青莲大师为我们指示出来了。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如果有不妥之处,请大德们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