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和而不同:瑜伽和茶的共通之处

发布时间:2024-10-03 02:43:21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和而不同:瑜伽和茶的共通之处.jpg

和而不同:瑜伽和茶的共通之处

中国人传统习俗里通常以茶待客,在千年积累中慢慢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饮茶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体现着品茶者的气质和自身的素养。因此无论在任何场所,敬茶礼仪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那么如何在品茶过程中体现出“敬”呢?遵循以下步骤,您就可以成功一大半啦!

  (1)备茶具

  所准备用来泡茶的茶具一定要洁净,包括茶杯、茶壶、托盘及装茶叶的罐、盒。待客户坐定以后,主动询问客户是否对所饮的茶有特殊的要求。

(2)取茶

  取茶叶要用专用的器皿——竹制或木制的茶勺,也可用不锈钢或陶制的勺代替,不能用手抓,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

  (3)敬茶

  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手指不能触及杯沿。当宾客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不能作“牛饮”姿态。第一杯茶要敬给来宾中的年长者,如果是同辈人,应当先请女士用茶。

  (4)续茶

  俗话说给客人斟酒要倒满,敬茶只需七八分满。往高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双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敬茶礼仪有着一定的讲究,需结合平时生活而不断地练习,加上品茶者对茶的深刻理解,才能自然地表达出其中对客人的尊敬之意,同时也体现出敬茶人的修养。

NO4

  中国茶道的精神吸收了儒家的“和敬”,道家的“清静”,中国禅宗的“寂灭”,融合而为“和敬清寂”――和,即和谐雅逸,人们通过沟通思想,共同创造和谐宁静;敬,即互相敬重,奉茶以礼,增进彼此友谊;清,即丢弃尘劳烦恼,安逸宁静,清雅自在;寂,即寂然默照,通过静中苦思人生,深入定境,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尚境界。这些精神不仅在茶道中得到体现,他们同样也体现在瑜伽的精神之中。

  瑜伽的精神,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和谐、奉爱、宁静、超脱。这四个方面,既体现在《薄伽梵歌》中倡导的奉爱瑜伽之中,也体现在《瑜伽经》的八支瑜伽中:

  (1)和谐,相当于茶道精神之“和”。瑜伽行者的修习场所力求贴近和谐宁谧的大自然,避免物欲与功利的侵扰。

  (2)奉爱,相当于茶道精神之“敬”,《薄伽梵歌》中所说的“弃绝”,就是断除功利性的活动动机,化解私欲与功利,以一颗包容博大的情怀面对人和事,本着这种精神,必然是无私而平和的,必然与人为敬、与人为善。而《瑜伽经》则倡导“非暴力”,认为“只要确定非暴力,敌意便会消除”,这同样是肯定了尊敬、善待别人的重要意义。

(3)宁静,相当于茶道精神之“静”,是瑜伽修行的重要原则。瑜伽的宁静是由静坐来实现的,《瑜伽经》将静坐分调身、调息、摄心三部分,并指出调身“姿势必须稳固舒适,控制不安”;“掌握了姿势以后,便要控制呼吸,控制吸气和呼气便是调息”;摄心便是“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于是达对感官的最高控制”。对感官的最高控制,是心真正宁静的开始。

  (4)超脱,相当于茶道精神的“寂”,即超然解脱,这在瑜伽中是通过冥想——即静中起观来实现的。《瑜伽经》将这种冥想作为达到禅定解脱的手段,由此可以达至“无种子”的无为境界,与佛门所说的“寂静涅盘”相通。

  由上可知,茶道与瑜伽,在精神境界方面的理想与追求是相通的,尽管方式手段有别,但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基本一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