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印良法师:禅道与养生 第二章 禅道养生论 第二节 道教理气安养——精气神

发布时间:2024-08-27 02:44:09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印良法师:禅道与养生 第二章 禅道养生论 第二节 道教理气安养——精气神

第二节 道教理气安养——精气神

养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被认为是必不可少 精神和形体可以相守不离,即形与神俱之说。实现长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目的。
【养性延命录】提出:“ 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 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反复阐明了 :“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的理论。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学具有深刻的影响,道教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历代道教养生家通过实践和积累,已经形成独具风格的养生思想以及多种养生方法,那就是就是安养——精气神。
中国道教有着丰富的养身原理和养身观念,为精气神的提升,它准备了四个理论支持:
重人贵生观,元气观,人天观和养生修炼观。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贵生宗教,它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努力养护并发展自己生命,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人可以透过修炼而得道,得道之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返本还原而与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在重人贵生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健康长寿的认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其认识体系就是养生修炼观。实践体系为:
1、清静养生观点:由精神修炼调整身心而致长生。
2、运动养生观点:发展多种道教导引按摩术以强化体能生命。
3、性命双修观点:重在吐纳行气,养性修真,同时进行精神,意识和思想、道德的修炼。
4、众术合修观点:善择行气、导引、炼丹、服食、摄养之佳者合修。
道教养生独具“形神兼养”的全面养生方法,既注重调身,达到精满、气足,同时也注重养神,十分强调提高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调息、静坐,修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最终达到形神俱妙的境界。【盘山语录】要人:“积木成林,积石成山,积水成海,积善成福,积恶成祸。祸福之源,本自一心。积心方成,可不慎之!”【墉城集仙录】说:“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太上老君戒经】:“入善为生,为恶而死。”
首先,道家养生主张人要勤于运动,古代道长要想悟道,都要云游参访名山大川,同时,道家养生者都是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劳动与智慧,来谋求良好的生活条件。另外,道家养生注重导引法的运用,如现代人很时兴的按摩、足疗、揉腹、针灸、推拿等,都是道家所特有的养生保健方法。这些都是最好的运动减肥的方式。
其次,道家养生还非常注重饮食的科学性。“要长寿,四份蔬菜,一份肉”,道家养生要求食物以素食为主,在饮食的同时,要求做到“食不言,寝不语”,每口食物咀嚼36次,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细嚼慢咽”、“品味当下”,从而保证充分地吸收食物的营养,而不至于遗留过多的食物毒素。
大家注意到,道教养生注重人的内在修养。道教将人的行善或者为恶与生死及生命之长短联系起来:为善而生,为恶则死;善则长生成仙,恶则与仙无缘。这里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佛教的理论痕迹。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长生成仙即成为至善的标志,只要行善,生命就是充实的。人会意识到生命是种享受,值得永久维持下去,而长生不死正是人行善所得的回报。
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周易 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释义为: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
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 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就使用了“精神”这个词。
“精神”说的是人的“心志”。【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素问】解释,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被道教重新组合成了自己的养生中心——精气神。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