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心和方法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4-12-18 02:41:41作者:金刚经全文网刚刚完成《三主要道颂》的学习,今天希望用最简短的文字概括、分享一下进入三级修学至今的感悟和心得。
在过去三年多,我和班级的师兄们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违缘。经过我对自身的观察和对种种外缘的分析,发现一切的违缘正如导师所说的那样是“修行没有上去”。
在大家的谨慎考虑下,我们没有立刻进入《百法明门论》的学习,而是经过投票后,用一周时间重新学习八步骤三种禅修。同喜班的时候觉得八步骤背诵并不难,而且有点枯燥,但当结束同修班第一进度的修学,我停下来反思,发现一切佛法、世间法的成就都是以八步骤作为不可规避的基础。
首先是反思学佛的初心。我是否真的认识到了自己是一个重病患者?是简单地认识到了还是深切地认识到了?要知道,如果我不具备深刻的“于己作病者想”,那么我学佛的初心会是什么呢?点缀式学佛?还是学些知识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略论》云“心于谛理恒愚痴,病根长夜相依附”,《三主要道颂》云“无边有海深又深,常被三苦所迫害”……如此种种,我岂不是一个病入膏肓的重病患者呢?!
如果没有病者想,尽管我也会自修,也会交流,也会做义工,也会像一个修行人似的做种种所谓的功德,但是那纯粹吗?很显然,只有基于对当前生命品质的深入思考与决定后,才会真正地成为一个法器,真正地希求佛法这味良药。否则的话,自修、交流、义工只是一种麻木的形式、浮于表面的造作,甚至是碍于同修间情面的不得已,那便太可怕了。
我作为一个凡夫,情绪无法自主,观念无比混乱,生死尚未解脱,前途一片灰暗,幸得值遇佛法,才在生死苦海、无明长夜中有了一丝解脱的亮光,就像一个病危的人遇到济世良药一样,应当生起极大的珍惜、感恩之心啊。如果不对自身险恶的生命环境生起决定知,不生起病者想,不真诚、认真、老实地修学,那我是多么愚蠢且对自他生命不负责的人!?
如《入行论》云:“得如是闲暇,而我不修善,岂更有余者,较此尤愚迷。”又云:“难得有益身,由何而获得,如我具知已,后仍堕地狱。如为咒所迷,于此我无心(我岂无心者)。我何其愚鲁(何愚鲁至此),何物住我心?”这些经论中的偈颂,正是菩萨、祖师们苦口婆心地希望唤醒我内心的觉知和警醒啊。
其次,反思我学佛的方法。过去我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也是十分认真,但是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当我离开学校,我便判若两人。更有甚者,我嘴上说着仁义道德,但是行为却是不仁、不义、不孝、不悌,虽然知识掌握了不少,但是对亲友、长辈缺乏恭敬。
如今,面对《略论》《三主要道颂》《百法明门论》等甚深教法,我是否还会和过去一样知行脱节、徒逞口舌之利?庆幸而感恩,我遇到了导师这样的大善知识,重视修学方法和次第,将传统的四法行、信解行证、观察修和安住修进行了现代化的诠释,施设了八步骤三种禅修、十六字窍诀、十八字方针等学习方法。在座上,我尽可能地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观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座下,基于对法义的完整掌握,遇到所缘便用相应的正见观察,进而生起相应的正念,最后安住其中。
《入行论》云:“身当依教修,徒说有何益。如仅读药方,于病有济否?
”佛法是治病良药,不是用来空谈的,而是用来对治迷惑和烦恼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那么遇到高深玄妙的经论就难免落入口头禅的死胡同,最后还会生出轻慢之心,自以为是。临终时只能像《入行论》所说“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多么刻骨铭心的偈颂,“然我未曾修”!只要通过足量的观察修、安住修,那么相应的心行是绝对可以生起的。如噶马巴云:“汝言思而不生,汝于何时思耶?昼日散乱,夜间睡眠,汝勿说妄语。”当我准备吐苦水的时候,说生不起出离心、菩提心的时候,问问自己,定课、自修按时做了吗?我观察了吗?安住了吗?按模式做义工了吗?
不要自己骗自己了,导师早就说过“老老实实按模式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不要耍小聪明”。我一旦耍小聪明,那么因上就打折,果上必定打折。所以噶玛巴大师说,你说思惟之后没有生起(念死无常的心),你在什么时候思惟的?白天散乱,晚上昏睡,你别说妄语。这就是对我的鞭策与敲打,我会不断用祖师的话来提醒自己。
最后,祝愿各位同学早证菩提,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