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高阶的“佛系”人生,是以出世的心入世行菩萨道!
发布时间:2024-08-20 02:42:40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自以为是,其实是我们大家都会有的一种“硬伤”。这种迷之自恋一般对于事物认知的思考方式,会让我们于很多的真相视而不见,而处于“半盲”似的不清不楚中,还自喜的津津乐道,以为我们所认为的如“瞎子摸象”般的结论就是正确的。这是很滑稽的一种状态,但这也是存在于我们大家认知事理当中的一种常态。
因此,我们一再强调正知正念正思维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没有主客体之间对比的认知,是放下我执己见,如实且无偏颇明了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智慧体现。
如果,作为佛教徒的我们,但凡对于佛法中所学的点滴,有正思维的话,会知道,佛法里讲出离心,但是没有讲过要以此为借口,去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点滴,而不作为,不负责任的满口“佛言佛语”。拿所谓的“佛系”态度,来倦怠我们的起心动念和行为举止。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有各自需要了的业缘的,因此每个人降临世间,不管处于什么角色,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任务。无论对于现有的家庭也好,事业也好,社会角色的扮演也好……我们大家的使命,是通过各自已有的佛缘,去续我们慧命的同时,也能扮演好各自在红尘中的角色,进而通过我们的身体力行,去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慈悲的力量和智慧的光芒,以此去感化与我们各自有缘的众生。佛法里真正意义的出离心,指的是“心出离,心放下”,但不是事放下的消极态度。
倘若一定要去定义“佛系”态度的话,应该是如诸佛菩萨们救度苦难众生,不离不弃且坚韧不拔,不畏惧艰难的真慈悲来定义的。
释迦摩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惧酷暑不畏严寒,只为众生的苦恼而尽己所能的排忧解难。放弃王位,并不是逃避,这种华丽的转身,是不甘于自我的贪图享受和放逸,而是勇敢的去为众生劳心劳神。汉地有名的地藏王菩萨,在削发为僧前,也是一名王子,但是不忍看见苦难的众生在轮回中迷茫的煎熬,而身披袈裟。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这是地藏王菩萨的宏愿,也是累世辛劳的方向。历代高僧大德,为了毕生的愿力和佛法事业的传承及弘扬,都是不辞辛劳的承受常人所不能受的奔波和劳累。这才叫高阶的“佛系”精神——以出世的心来入世间法。
诸佛菩萨们何况如此,我们作为凡夫俗子的“佛系”态度,那到底要从何谈起呢?如果我们有如佛陀一般的出身,又敢于像佛陀一般的华丽转身,进而不舍慈悲的再度救拔苦难众生,那么还有些谈资可以去略说一二。
但,是这么一回事吗?可能真不是!所以在对于佛法的理解还处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大家就更要端正态度的好好精进,修行是一方面,把该履行的社会角色、事业角色、家庭角色等等,负责任的扮演好。以佛教徒该有的姿态树立好正确的榜样,这也是一种无上的慈悲。心放下,事不放下。
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第七品 精进品中说“如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不舍菩提行,怎不证菩提”。意思是说,“生为人道的我,知道行善造恶的利害关系,发了菩提心,倘若不舍弃修菩萨行,又怎么不会获得圆满的菩提果呢?肯定会的”。
所以说,真正对于佛法但凡有深刻理解和认知的话,会知道佛法里从来没有消极和逃避的思想体现。我们修学佛法的核心不仅是为自己的离苦得乐,更重要的是视众生为己出,体恤众生的痛苦,视众生的苦大于自己的苦,视众生的乐大于自己的乐。
作为佛教徒,是要有大情怀和大气魄的。躲避烦恼和痛苦,结果只会是,不但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同时还会带给周围人无限的伤害。因为毕竟我们来到红尘之中,不可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带着业力而来,就肯定有需要了的业缘。所以,高阶的“佛系”态度,是需要我们深刻认知佛法的核心,在于菩提心,慈悲心兼具的同时,去行菩萨道。众生是我们成就的对境,一人的“两袖清风”,是很难有慈悲观照的对境的。因此,大家要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在心上下功夫,学会放下我们执著的对境,但是要在行为上精进且负责任的,表里如一的做好佛教徒的角色。我们大家有传播正能量的使命,而不是混淆视听的盲目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