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大代”款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同类藏品中的“标准器”
发布时间:2024-06-23 02:44:55作者:金刚经全文网北魏时期的佛教金铜造像是中国传统的本土艺术与西方外来文化、艺术相互融合的作品,其作为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由于这类造像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较早阶段的作品,因此一直是收藏与研究领域的重点对象。
图1 北魏 大代款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首都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藏北魏“大代”款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图1),通高27厘米,重量约4.4千克。因其是出土品且有明确的纪年铭文,故在学界已知的10件同类藏品中堪称“标准器”,是学界研究重点中的核心,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价值。
图2 大代款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左侧面(佛像背面铸有插榫)
这尊北魏“大代”款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结跏趺端坐,其面相丰圆,深目高鼻,表情寂静而坚毅,其相貌具有明显的北方民族特征。头饰涡旋状发型,顶有隆起的高肉髻。身姿挺拔、躯体丰厚。胸脯健硕、肩膀宽厚结实。内着僧祇支,外披袒右袈裟,袈裟反搭于左肩。衣纹写实性强,有厚重的质感并富有立体感:先是一层立体写实的大衣褶,再于大衣褶上用阴线刻画出细密的衣纹,皆是平行状排列;在大衣的领口有表现衣边翻卷的曲线形衣纹——折带纹。右手举于身侧,结施无畏印,左手置左膝上,掌心向内。主尊背部上、下各有一个插榫(图2),可供安装背光(已佚)。榫端的穿孔中若插入销钉则可以固定背光。像下的台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方形束腰须弥座,须弥座两旁各塑蹲踞状的狮子一只;下部为四足床型座。座中部为方形空龛,龛楣饰卷云纹垂幔和流苏,两侧龛柱旁各立一头戴风帽、右手持莲蕾、左手作合十状的供养人。龛楣之上雕四段首尾相接的由蔓叶构成的椭圆形,椭圆形内分别装饰不同姿态的鸟形图案。从佛像底部观察,像与底座之内皆空心。
床型座的背面有刻铭:大代□□□□□日弟子□德□□为□……此像首次公开著录于1980年第3期《文物》杂志《大代鎏金铜造像》一文,文中记载:“1977年北京延庆县宗家营村社员耕地时,在距地表约30厘米的耕土层偶然发现了一躯铜造像,估计是早年埋藏的传世品。”文章认为“该造像的年代属于北魏没有疑义。铭文的大代年号应指北魏”,并提出此像应铸造于5世纪。佛教美术研究者以其出土地点称其为“延庆宗家营像”。
图3 北魏太和元年 阳氏造铜佛坐像 台北故宫藏
金申主编的《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和《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等图录中都著录过这件造像。后者不仅首次公布了此像的彩色照片,而且将造像的身份确定为“释迦牟尼佛像”,并确定其制造年代为北魏太和年间(477499)。按文物定名原则,现将此像命名为“北魏‘大代’款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图4 阳氏造铜佛坐像背屏阴面图案
此尊造像的体量属于小型像。常被世俗人家在家供养,有时又是随身供养的。在供奉时,造像不仅可以起到弘法、庄严道场的作用,还可供人礼敬、祈祷、忏悔、供养和观想。对此尊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制造年代、制造地点、制作工艺、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以下分别介绍。
图5 北魏 司马金龙墓志 大同市博物馆藏
确定此像制造年代的依据主要有两方面,即铭文内容和艺术风格。在铭文内容方面,“大代”一词是研究的重点。315年拓跋犄卢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320377)建立代国,都于盛乐。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代灭亡。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乘机恢复了拓跋族国祚,于386年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即代王位。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后魏”“拓跋魏”,孝文帝改汉姓后也称“元魏”。拓跋氏政权在386年就已改代为魏,那么太和年间制造的佛像铭文仍使用“大代”国号的现象应该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这是民间仍沿用旧习而自称国号为“代”的现象,且自出土文物看,并非孤例。例如大同市博物馆收藏的北魏司马金龙墓志中对“国号”的记载也是“大代”(图5)。司马金龙卒于太和八年(484),其墓志的年代与首都博物馆所藏这尊造像相当。可见,在将国号改代为魏的近百年后,仍有沿用旧习而自称国号为“代”的现象。故此像铭文中的“大代”确指北魏无疑。
图6 23世纪 释迦牟尼佛立像 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4期《北魏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管窥》作者:邢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