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请佛陀回人间
发布时间:2022-10-12 09:51:55作者:金刚经全文网迎请佛陀回人间
超定
值兹释尊圣诞佳节,全世界的佛教徒,无不以欢欣鼓舞的心情,为欢迎佛陀降生人间而举办各式各样的庆典节目。尤其是今年宝岛台湾,继香港特区之后,首次欢度公定的佛诞假日。据悉早在数月之前,佛教界已经紧锣密鼓地筹备,拟办全国性的、深具意义而多彩多姿的大型活动。从大台北首都、省府台中、到南台湾高雄港,各佛教团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表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可以预见的,此时此地的佛教,比起二千六百余年前,悉达多太子诞生于尼泊尔蓝毗尼园的盛况,更是热闹非凡!这是台湾人的福报与光荣,可喜可贺!深信在佛门四众弟子的努力下,佛陀的慈悲、平等、自由、民主的精神,必能带动全人类走上正觉、光明的坦途,终于促成大同世界、人间净土的实现——不胜馨香祝祷之至!
奉行圣教以庆佛诞
佛陀入灭已经二千五百多年,身为今日佛教徒,难免自感薄福障深,以不能亲见佛陀、恭闻圣教为憾,如云:「佛出世时我沉沦,我出生时佛灭度,惭愧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其实,佛陀在最后遗教明言:「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如来金色身,仍是四大假合的血肉之躯,终不免无常败坏,与常人一样的,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佛陀戒定慧所成的法身,四智菩提所摄的无边功德。
语云:「百善孝为先」,大乘菩萨戒经也以「孝名为戒」;「孝顺至道之法」。佛陀对弟子说:「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佛门日课之一,「广修供养」,除香华灯涂果、茶食宝珠衣而外,「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反之,如不能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依菩萨三心而行六度,尽管把佛像塑得庄严无等伦,佛殿盖得美伦美焕、规模宏伟,天厨妙供、金缕袈裟,外貌壮观而内在粗陋,又如何住持正法城,使如来慧命长存,法身常住于人间?
懈怠众生,不求上进,不自觉悟,往往以「末法」一词为借口——自认命运如此,随业流转,无可奈何也!殊不知,佛法否定尊佑论,也绝非宿命论,而是因缘论。末法思想的兴起,乃因当时印度佛教,面临异族入侵,外教排击,恶王毁佛,加上佛教内部的龙蛇混杂,身披如来衣,心行外道法,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在此佛教命脉存亡绝续之秋,佛门耆德才发出「末法」的警讯:佛弟子再不争气,庄敬自强,精进于内修与外弘,佛陀慧命就断丧在我们这一代的手里!关心佛教前途的同人,「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发起菩提心吧!据实而言,正法、像法、末法,都不离因缘法,如能时时不忘正觉之音,处处行如来正法,别说佛灭二千年不是末法,就在一万年后,还是正法呀!此时大家正在兴高采烈地庆祝佛诞,其意义在于唤起信众的潜在觉性,负起荷担如来家业的使命,大家一起来实践我佛的遗教,续佛慧命,使正法久住人间。
人间的佛陀观
佛是什么?佛是由人的地位,发心修菩萨行,悲智双运,福慧庄严,自利利他,功德圆满者之尊称。历史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父名净饭,母摩耶夫人,十六岁结婚,娶耶输陀罗公主为妻,生子罗目侯罗。少年时代在王宫享受人间的五欲,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度生四十五年,八十岁那一年入涅槃。很显然地,佛生人间,出家、修行、成道、说法都在人间,肯定是即人而成佛的。「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在在证明,佛是人间的觉者,不是渺茫无稽之神。佛陀的教法:五蕴、六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都是对人而宣说。其所救度的对象,虽遍及一切有情,但以人类为本。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以为天上是清净、光明、喜乐,而人间充满罪恶、黑暗和痛苦;相反地,佛教主张,「佛出人间」,「人身难得」,人间是天神所仰望的乐土。无可否认的,天人「身胜寿亦胜,乐胜定亦胜」;人间的身体、寿命、欲乐、禅定,确不如天上的人。然而苦乐渗半的人间,正是启智兴悲的大好环境,而人类的特胜:忆念、梵行、勤勇的德性,不但强过于三恶趣众生,还比天人更优越呢!这三大特胜,正是人性通于佛性,成就佛陀大悲、大智、大雄力的基础;依人类本能的忆念力,净化而完成佛果的大智,藉梵行的升华而为大悲,以勤勇的强化,而发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无畏大雄力。人间才有真理与自由,也唯有人才能发心修行而达到正觉的解脱;天上,有的是欲乐的享受、定乐的陶醉,最后终不免于乐极生悲,福尽而堕落。
佛在人间,示同人法,有生老病死的无常相。但佛陀体悟真理,觉证缘起正法,其伟大而平实的人格,表现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原始佛教时代,乃是佛弟子共知共见而不争的事实。然而,佛陀入灭了,弟子们不见如来金色身,不闻大觉者的法音;人天眼灭,众生顿失依怙,如孤儿丧失父母,内心何等的感伤!虽然佛说:「我所说法、律,我灭度后,是汝大师」,依法、律而修,见法即见佛。但去圣时遥,弟子们对佛陀永恒的怀念,信强而智弱者,在感情上是无法满足的,于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陀观应运而起,如说:「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一剎那心了知一切法,一剎那相应般若知一切法」。衡之于佛所证与所说的缘起论,显然不太协调。缘起的特性是相依相待的,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乃是人类为无明所蔽而衍生的无限意欲的绝对化。人类欲壑难填,在现实的世界里,要求知识、能力、权位、财富、寿命、眷属的圆满,是绝无可能到达的梦想。理想的佛陀观,应该是根源于一般宗教意识的影射,而想以佛陀取代高高在上创造神的地位。后期佛教提高群神的身份,以壮大自己的声势,没想到:佛教普及了,佛弟子神化了佛陀,满足了宗教情绪,而「佛在人间」,缘起为本的如来正法也因此而被遗忘了。
确立人间佛教的信仰
十方现在有佛存在的信仰兴起,给与佛弟子对佛灭后永恒的怀念以莫大的安慰。佛入涅槃了,往那里去?会不会再回人间?如来灭后,去、不去、亦去亦不去、非去非不去?涅槃甚深,不可记说。好在大乘佛教的「无住涅槃」,解答了这个难题。佛陀是大智者、大悲者、一切功德圆满者,佛陀的入涅槃,当然不是「灰身泯智」,而是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于此岸与彼岸间,得大自在。虽然如此,但世尊毕竟入涅槃了,纵使乘愿再来,我们的肉眼又如何证知?何必期待释尊再回来,就在此时,十方世界都有佛出现呀!如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粊佛,南方宝生佛,北方成就佛等。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求生彼国,当得见佛!由于他方佛国的存在,厌此欣彼、舍近就远的净土法门兴盛了,而此时此地此人的释迦本教,被束诸高阁,少人问津。大家一窝蜂地涌向移民潮,为死后的归宿而申请证件,索取「阿毗跋致」的保证书!届时,学佛的人都走光了,留下来的不是神教徒,即是非宗教的唯物论者,人间佛教的前途何在?
印度佛教的变迁,由「佛法」而「大乘佛法」,终于「秘密大乘佛法」。人间的佛陀,渐渐地被召请到天上;人本的、理智的、自力的佛教,倾向于神本的、感情的、他力的信仰;由原来的「诸佛皆出人间」,转而为「色究竟天处,离欲证菩提」;由初期的出家解脱相,演化为在家慈悲相,终而变成天神的具贪相、忿怒相。诸行无常,佛之所说,因缘如此,夫复何言?不过,我看佛门仪轨,如皈依、受戒、礼忏之前,主法者领导信众,手执香炉,奉上鲜花,唱「香花迎,香花请,一心奉请本师释迦牟尼佛。」菩萨戒弟子至心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等得戒本师。」每逢念诵或讲经之前,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证明:此时此地的佛弟子,尚知饮水思源,肯定人间佛陀——释迦世尊的崇高地位。这个世界,因释迦的诞生,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我们人类才有了真理的光明与温暖;佛陀之所以出现世间,乃为救护我们而来。今天佛弟子纪念佛诞,务必确信佛在人间,由人修行而成佛的重要意义,才不致于迷失修学的方向,误入歧途而不自知。
佛历二五四四年四月初八佛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