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宿命的阴影
发布时间:2022-10-12 09:51:55作者:金刚经全文网走出宿命的阴影
超定
佛教业力说绝不能偏离于因缘论,因缘论不但驳斥非因计因的神意论,以及执一切皆偶然的无因论,同时也反对抹煞现前的努力,而把世间一切完全归之于过去的定命论。
从带业与消业往生说起
学佛修行,主要努力的目标何在?依现况看来,似乎都为了解决宿业,往生净土。传统的净土宗大德,提倡带业往生,用意在于鼓励行人,一心念佛,发愿往生西方。至于无始至今,所造生死业如恒河沙数,今生修行忏悔,能消多少算多少,消不掉的罪业,就带到莲邦,藉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加上理想的环境里,用功修持,慢慢去消吧!后来有一位密宗的上师,在十几年前,率领他一班学生,作一份查经报告,发现「带业往生」之说,查无实据,「消业往生」才是佛陀的真意。于是新旧双方展开论战,文证、理证、方便说、究竟说、祖师说、如来说,缁素大德卯足气力,为「我见」论辩的文字,真是洋洋大观。另一位折衷论者,调和二说道:消除恶业,带着净业往生净土。理由是:净土是净业所感的地方,「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非修净业,不能往生净土。倘若恶业不消,如流氓恶霸,原性不改,岂不把净土弄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大家如何和乐清净,安心修道?
有人问我对以上诤论的看法。一向生活在传统中国佛教圈里,我既不反对带业往生的旧说,对消业往生的新说,也觉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站在慈悲方便的立场,既已发心学佛,求生净土,只要信愿具足,恳切忏悔,既往不究,专修净业,决定往生。净土法门,本来就是方便的易行道,说得太深太难,反而障人为善,杜绝菩提大道。不过,消业往生之说,警策念佛之人,精进向道,净念相继,念念是佛,妄念不起,宿业消除,新业不造,临命终时,决定随愿往生净土。衡之于随业受报的业感说,的确是理由充分,不违佛意。
然而,不论消业或带业,乃至佛教徒口中常感叹业障深重,此业都含有浓厚宿业的意味。本着依业流转,以及劝人「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而言,强调业力与修行的关系,无可否认的,有它正面的意义。遗憾的是:过份重视宿业的力用,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原来颇具创意的佛法业力说,一变而为无可奈何、无力感的宿命思想,这是值得正信佛弟子深思的问题。
佛法的业感说
印度宗教,从『奥义书』以来,即肯定行业是有情流转生死的动力。佛教也说:「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所不同的,佛法是缘起论,缘起无我,否定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身心、世界都是展转相依,次第相续的活动,「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如火种的存在,薪尽火相传;前异熟灭,后异熟生,有情生命就这样延续下来。
佛教业感说的价值在于(一)自力创造非他力:佛教因缘论,否定神权的他力、咒力,唯有从现在自我身心,依循正确事理去改善过去,开展未来。(二)机会均等非特殊:「婆罗门至上」之说,佛陀反对到底。社会阶级,种族差别,完全是人为的。善恶行业,决定人生的际遇。贫富贵贱,苦乐祸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俗语说:「风水轮流转」。上升与下堕,不是神的主宰。在因果定律下,人人机会平等。(三)前途光明非绝望:佛教是宗教,不同于唯物论者人死如灯灭的一世论,也非西方神教的末日审判,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火的二世论。佛教三世因果说,依现在果报而推及过去行业,又从现世的行业,确定未来的果报,使人安于现在、把握现在以创造未来光明的前途。(四)善恶有报非怀疑:人生行为的价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验之于无尽而广大的时空中,绝对是因果不爽,无可怀疑的事实,孳孳为善必有益,纵情造罪必遭殃。有此正见,才能于坎坷的生命历程上,努力向上向善向光明。
业力与自由意志
业力与自由意志,二者似乎相反。既随宿作之业而决定,则无自由意志可言;反之,在自由意志下,则不受宿业限制。关于这道理,必须正确认识佛法三世业感说的真义。如上所述,三世因果业报是佛教徒必备正见之一;如否定它,便成断灭的邪见人。在十二缘起支,不知业报是无明内容之一。然而佛教业力说,绝不能偏离于因缘论。因缘论不但驳斥非因计因的神意论,以及执一切皆偶然的无因论,同时也反对抹煞现前的努力,而把世间一切完全归之于过去的定命论。当知,佛教虽然承认三世因果,而主要重心在于现在。过去已成过去,往事如烟,怀念过去的光荣,或后悔既往的作为,无助于实际的效益。未来是不定法,前途的如何,取决于现在的行业。一味地追忆过去与幻想未来,是不合因缘正义的二边之见。
谈到自由意志,依佛法说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非毫无限制的绝对自由。从造业的原动力看,业包括身行、语行、意行。行业是以思心所为主而有的身心活动,依审虑思、决定思而后发动具体的行为表现,构成善恶的业力,本此业力而感受生死果报。据此而论,我人上升天堂,下堕地狱,乃是自由意志所为。造业是自己主意,自由意志的选择。不过约业果相续说,现世的生命果报,不能不受前一生命的影响;宿世的活动留下潜能,使当前的意志受到牵制,不能随心所欲,达成自己的愿望。,使我们重建信心,树立择善固执,生死不渝的正见,迈向理想目标前进,乃是佛法修学的根本课题。
活在当下 身心自在
我曾提及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缘起」,对传统三世两重因果说的批判。有人不以为然的说:十二缘起不通三世的解说,固然为回归佛法缘起无我的本义,以对治我见、常见。但以当下一念的缘起观,是否矫枉过正,令人起无见、断见呢?古德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无见如芥子许」。立足于人天道上,有见、我见、功利心、荣誉感,并不碍于有漏善业的修集,只是与解脱道不相应罢了!通俗的因果观,神不灭论,如现代人搬家,旧屋新屋不同,人还是那个人;衣服换来换去,主人翁并没有换。很显然地,这是灵体不灭、神我独存的思想。佛法缘起甚深,业果不可思议,但业感说必须建立在缘起的基础上。舍缘起而谈业果,乃是印度神学的老路,与释尊缘起中道义绝不相应。「有业有报,作者不可得」的缘起无我论,对自性见深重的众生,脑筋是转不过来的。「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缘起空义,不但对治有见、常见,同时也不许无见、断见。空无依傍,断截众流,如天马行空,何必瞻前顾后呢?
佛教是理智实践的宗教,理论的方便说明,旨在令人舍迷情而向正觉。佛法不是玄学化的本体论,世界有边无边,生命与躯体是一是异等等戏论,大觉佛陀置而不答。面对中箭的险境,生命垂危,伤者不急于拔除毒箭,而执意寻求无关急救的答案,如此延误医治,断送宝贵生命,何等不智!佛教业力说,在原始佛教时代,并没有重要的地位,直到佛灭后部派兴起,阿毗达磨论师才特别发挥起来。如集谛的内容,原是指贪爱等烦恼,后来才加上有漏诸业。当然,起惑、造业、受报的三杂染是一贯作业,集谛是可以含有业的成份。但以修行着力点而言,应以根绝造业的无明、贪爱为要务。至于前世业障,已由业因而受果报,如何忏悔令清净?念一佛持一咒,能灭无量劫生死罪,不过是后期大乘发展起来的思想。总之,我认为:当着眼于现前问题的解决,对佛法作闻思的工夫,以培养正见;面对现实,勤修念处,加强透视世间的洞察力和克制堕性的意志力,使菩提心坚固,菩提行不退转。我人与生俱来习已成性的弱点,在正念力的监视下,原形毕露;终得无常、无我的正观力,根尘相对:无明不生,业尽情空,当下解脱!
戊寅年弥陀佛诞写于山仔脚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