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境练心 启智兴悲
发布时间:2022-10-12 09:51:55作者:金刚经全文网藉境练心 启智兴悲
超定
人间的菩萨行者
印顺导师在他『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一文,结尾说:「现在,我的身体衰老了,而我的心却永远不离(佛教)少壮时代佛法的喜悦!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每次忆起这段法语,感动、感恩、感佩之情,笔墨难宣,久久不能忘怀。老人素来体弱多病,魔障重重,而他的学养与德行,智慧与慈悲,就在不断挫折、困顿中成长。精进向道,内修与外弘,学不厌,教不倦,为法为人,老而弥坚。无疑地,这就是人间菩萨的典范。
印公在七十岁那一年,大病一场,已经交待后事。因道源长老的劝请,再次开刀,终于活到今天,而且完成数部的佛法巨着,如『印度佛教思想史』、『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杂阿含经论会编』、『空之探究』、『如来藏之研究』等,都是在不堪衰老的情况下完成的。假定不是「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菩提愿支撑他,如何能克服重重的人间苦难?道源长老在八九高龄,持无量功德而去世。现在轮到印公来劝他:「道源长老应该是愿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不过从佛法衰微,人类苦闷着想,我祝愿道老,还是再来人间吧!」印公在悼念他不能忘怀的人——妙钦法师:「惟愿以我们共同为法的因缘,能历劫相逢,同为三宝而献身!」另外在「永怀学友」一文结说:「民国五十五年,续师在印度去世;六十五年,钦师又在菲律宾去世;而今八十五年,演师又在星加坡去世了!大家都去了,却留下衰朽不堪的我。……不过,我与学友们的相见,不会太久了。我们相见的第一句话,应该是:大家回人间去,人间正需要纯正佛法呀!」
悲智双运之菩萨道
中国佛教普遍流行他方净土法门,主张大家移民西方去。为什么印公导师提倡人间佛教,劝导大家回到人间?人间,苦难的人间,有什么值得我们在这人间历劫相逢?当知人间佛教的奉行者,既不是厌世,也绝非恋世者,乃是立本于入世而出世的大乘思想,真正仰体释尊本怀,续佛慧命,传播正觉之音的佛弟子。
经云:「人身难得」,「诸佛皆出人间」;人间是天人所仰望的乐土。为什么?根据经论的阐述,有罄竹难书的理由,在此且举最简单的道理:成佛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是必经的历程。谁能发菩提心?五趣流转中的有情,唯有人类具备这条件,唯有人间是修菩萨行的理想道场。人类的三大特胜——忆念、梵行、勤勇,此乃成就佛陀果德之基因,依此特胜加以净化、升华,终于完成大悲、大智、大雄力之佛果。人间的环境,苦乐参半,易与不苦不乐之中道行相应。「以智导行」、「以智化情」的正觉生活,唯有理性的人类才能实现。
请看我佛世尊,未成佛前的释迦菩萨,其发菩提心的因缘:观世间苦,不忍众生苦故。如游观四城门,见老病死苦;参加春耕之典礼,发现农奴的贫苦,众生界的弱肉强食,互相残杀的惨况;加上当时印度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四姓不平等的现象——这些都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假定没有以上的因缘,也许悉达多太子将继承其尊贵王位,过着富乐的享受。虽然法界常住,真理无所不在,但如没有释尊的出家修行悟道,也就不会有流传至今的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核心论题:人、菩萨、佛。离开了人即无菩萨;不修菩萨行,即不会有佛陀存在。从人间的佛陀观证明:宣扬人间佛教的理念,绝对是正确,契理又契机的。
或云:人间佛教的理念固然不错,也契应于根本佛教的中心思想,但实行起来,不免力不从心,困难重重;还是一心念佛,取得往生的保证,再来人间修学菩萨行吧!人间太危险了,谁能担保生生世世见佛闻法,依如来教趣向菩提?学佛的人最怕堕落恶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确也是人之常情,许多人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然而,既已发心学佛,深信因果,不种恶因,为何会堕恶道呢?往生他方,望佛保证,不如自求多福,依法奉行。「勤修三福行,愿生佛陀前」;「依人向佛道,戒行为宗要」。不从直其见、正其行去努力,而持投机心态,仰赖外力保证,世间那有这样便宜的保险公司?
佛菩萨是不离苦难众生的,救度众生是菩萨本业,如经所明:「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华果。」「诸佛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菩萨所缘,缘苦众生」。古德云:「知苦为入道之门」。解脱道的四谛法门,以苦谛为中心: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假定世间没有苦的存在,还谈什么苦之集、苦之灭以及灭苦之道?初心菩萨发四弘誓愿:愿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如果没有苦难的众生,则一切皆是不着边际、毫无意义的空愿;依愿起行,依行证果之谈,也就不知所云了。
由观苦而知苦、见苦、离苦,三乘同入无余涅槃,而菩萨更进一步发菩提心,也即是本着知苦见苦的深刻证验,发愿去为众生而救苦,终于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这是根源大悲心的愿行与果德。大悲与大智是相应不离的,没有大悲心,不能成就大智慧;同理,悲心之所以大,乃是大智之引发故。菩萨依三心修六度,「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修万行以庄严般若,般若导万行而趣向无上菩提。
大乘佛教徒口口声声:愿成佛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心此志太伟大了,但伟大必基于平常,从人人能行的十善做起。普度一切众生,应立足于人间,以救人为第一优先,由人类而扩及无量有情。事实上,佛法以有情为本,有情众多,又以人类为本。尽管说一切有情究竟当成佛,但具足追求真理与自由,肯发心修行的唯有人类。三恶道之类,必待其业报尽,转生为人,才能信奉佛法;天人命终,愿生人间,做人学佛,才有成佛的希望。总之,唯有人类才是道器,才能修学大智与大悲的圣行,这是人类为本的如来正法。
历练困境增进福慧
印公导师基金会在此举办「佛法度假」,其中开一门「净土思想」。许多同道听了「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乐无苦;娑婆随业轮转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缚矣。」顿时欣厌之情沸然,发愿不要再来了。晚上「佛法分享」,代表他方净土的学员起来发明此意。仁公长老慈悲解析一番,而后劝告:要来啊,大家都要来啊!般若心经结尾:「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不妨译为:来啊!来啊!大家一起来!来到人间修学正法,以实现理想正觉的生活。
人间佛教,佛陀在人间,强调此人、此时、此地的释迦根本圣教,肯定人类在五趣有情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人性的特德,依人本的立场,在各行各业中,站稳各人的岗位,发菩提心,修福修慧,积集菩提资粮,如维摩诘经说,做长者、居士、剎利、婆罗门、大臣、王子、内官、庶民。以种种方便,饶益有情。身为今日佛教徒,不分在家与出家,论究学问,经营企业,从事政治,办理教育等等,如能以大乘入世精神,行行都是菩萨行。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有法官、语言学者、航海家、政治家、出家比丘比丘尼……这些善知识,个个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人。因此,如俗语所说:「行行出状元」;凡是出发于菩提愿,修一切万行,六度与四摄等法门,皆是成佛的正行。
中国佛教徒的通病:急功近利。所以至易、至简、至顿、至圆的法门,正契合于大家的需要。至于菩萨正常之道,「忘己为人」、「尽其在我」、「任重致远」的精神,显然是格格不入的。怯弱众生,既深怕堕落,而又不肯精进,祇知贪便宜,急求顿悟,即身成佛,当生成就。事实上,成佛的大事,譬如浩大的工程,为求品质保证,经费预算必须充裕,宁可多不能少。否则,偷工减料,危楼处处,后果如何可想而知。「欲速则不达」,人人皆知,何不脚踏实地,按步就班老实进修呢?磨练坚毅的意志,从信解因果业报,世出世间的功德着手,净心第一,利他为上,依道次渐进,三学等持,启智兴悲,品尝法味,乐在其中。至此,法喜无量,欲罢不能,还怕佛道长远,众生难度吗?
菩提道上,智慧与慈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而悲智的成就,不是单凭内观思惟、坐禅念佛、读诵经典而已。隐居山林,不食人间烟火,不见世间的苦难,悲心无由生起。与悲心相应的智慧,也不是偏枯的理智,而是从现实的世间,众生的百态,深观与广行,经千锤百炼而获得的金刚宝钻。语云:「学以致用」、「教而知困」、「困而知之」,佛道的进修也是如此,不必等待自利完成才去利他,边学边用,将所学的缘起义,于实际生活中作如实观,面对问题,谛观正法,依正法彻底解决问题。利他即是自利,为利他教他,必须埋头苦学苦修。因利他教他而发现更多问题,困境逼着你更精进去谋求解决之道。故此,苦难的人间是趋向解脱道的理想环境,五浊恶世是成佛修行的根本道场。智慧的开发,悲心的长养,悲智双运的菩萨道与福慧圆满的佛陀,都因这苦难的人间而完成。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三日于山仔脚丈室